查看原文
其他

谢谢!谢谢!谢谢!

青春上海 青春上海
2024-09-03

今天(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医师节前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走近了一群“90后”青年医生

倾听他们的心声



身份:临时爸妈

轻轻张开双臂,守护着小小的身躯

“当夜幕降临在身旁,小小的眼睛里,闪烁着点点的星光,有一道白色的身影还在奔忙……”这是一首为感谢医护人员的自创歌曲《守护者》,创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教授,也是一位患儿父亲。


6月15日凌晨,因为重症脑炎,5岁男孩林林(化名)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到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经医护人员及时抢救和细心治疗护理后,终于转危为安。10天后病情稳定,林林被转至神经内科普通病房,目前已顺利康复出院。


“在那个凌晨,在生死关头,是医护人员给了我们一线希望。其中,陆叶医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了孩子的病情,让我们对治疗充满了信心。”刘灏坦言,“希望能通过创作歌曲的这种方式表达感激,孩子的治病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医护人员的伟大,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是我们孩子的守护者。”


刘灏所说的陆叶医生,正是当天主要参与了林林救治工作的医生之一。在林林住院那一周,家长无法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医务人员便成了孩子的“临时爸妈”。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陆叶医生都和其他医护人员24小时轮番守护在孩子身边。


1990年出生的陆叶是儿童医院PICU的一名主治医师。PICU,也就是重症监护室,在这里住着的都是危重症小患儿。“我自己也是一名母亲,对家长的焦虑感同身受,小朋友的每日饮食,睡眠质量,大小便情况,还有心情状态……我都认真观察记录,只有让家长们详细了解了自家宝宝的每一处细节,才能让他们放心。”


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儿科医生?陆叶告诉记者,初衷是想当一名医生,觉得医生是一份很光荣并且很有成就感的职业。后来选择儿科,是觉得每天和儿童打交道,是件很纯粹并且很有爱心的事情。


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陆叶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回的“临时爸妈”了。每当看着自己抢救过或者治疗过恢复很好的小患儿,她会从心底替他们开心。“有的小朋友病情恢复后,每隔一段时间会到医院来看望我们医务人员。还有些重症脑炎的小朋友,从刚送入医院抢救时的意识不清,到出院时和我们打招呼挥手‘再见’,会让人感受到一份特别的幸福。”




身份:邻家哥哥

一声“医生哥哥”,就是满满的幸福感

和陆叶一样,1994年出生的李兵家从医学院毕业后,选择来到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工作。急诊科是一处“从不熄灯”的地方,全年无休地运转着。在江苏老家,李兵家有姐姐,也有弟弟,如今在急诊科,他感觉自己多了一种身份——患儿们的“邻家哥哥”。


11岁的女孩悦悦(化名),反复无热抽搐两年,在外院检查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病因。不久前,再次因为抽搐频发悦悦被120送来急诊。李兵家是悦悦的接诊医生,他留意到悦悦的心电监护上心电图QT波段有轻度延长,随即考虑心源性原因导致阿-斯发作可能。完善相关检查后,终于找到了孩子发病的原因——长QT综合征。

找到“真凶”后,悦悦被转至外科置入心脏起搏器后,痊愈出院。出院前,悦悦很认真地说了声:“谢谢你,医生哥哥”。那一声“医生哥哥”,李兵家觉得“有种满满的幸福感”。

“宝贝,来,让哥哥来听下呼吸声,我不会给你打针的。”在急诊科,李兵家喜欢“邻家哥哥”这个身份,但是要做好哥哥,并不容易。儿科的难点在于沟通困难,小患儿向医生表达的方式往往是哭闹,而急诊医生首先具备的本领就是观察。“我会细致观察孩子的面色、反应、精神状态等,同时询问孩子的发病始末,最短的时间内研判病情。”李兵家说。

除了与患儿的密切“沟通”外,在急诊,还常常面临和家长的沟通。“在急诊紧急处置的过程中,如何用通俗、简洁、精确的语言让家属理解并配合治疗,这是急诊医生必备的技能。”李兵家说,“其实,只要把患儿当成自己的家人,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出发,做好这些也都不难了。”

不过,除了这些,过硬的基本功,是李兵家自信的来源。“急诊作为一个全科,必须具备识别出危重患儿的技能。在接诊的儿童急诊患儿中,大多属于轻症,但常见病症中常藏匿凶险病情。我们的责任就是快速识别复杂及危重患儿,分流至专科进一步诊疗。儿童病情较成人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病情变化极快,所以儿童急诊的漏诊后果更严重。”

李兵家说,对于急诊医生来说,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如果说医院是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医生就是“先头部队”,必须反应迅速、分秒必争。

“最喜欢看到孩子的笑脸,让人感觉很温暖,有时候都想去捏捏他们的小脸。”谈及医师节,李兵家说,越投入越热情,喜欢医生这份职业,也喜欢“哥哥”这个称呼,医师节最好的礼物大概就是患儿和家属对他的认可吧。



身份:暖心女儿

走入患者的心,成为他们信赖的人


比李兵家小一岁,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王文慧1995年出生。但是和李兵家不一样的是,她平时打交道的对象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家住殷行街道的陈老伯今年67岁,患有高脂血症,虽然之前已经服用各种药物,并尝试节食,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他听闻中医对减肥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较好的疗效,并在家庭医师介绍下,来到了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针对三高人群的运动干预门诊,接诊的正是王文慧。

经过医学体检、运动能力和运动风险评估,王文慧为陈老伯量身制定了一份“运动健身处方”,让他的运动日程满满当当却又不失乐趣。在不懈努力的两个月后,陈老伯踏上了前往医院的复查之路,复查结果给他带来了惊喜连连——那些曾经让他头疼不已的高血脂指标,如今已悄然蜕变。

现在的陈老伯逢人就夸:“清晨醒来时,感觉自己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还得感谢小王医生啊!”陈老伯说,在小王医生的鼓励下,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运动伙伴,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让运动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2021年,王文慧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一转眼三年过去了。除了运动干预门诊,王文慧还负责社区医院的10多张病床,不少来住院的居民都是她的“铁杆粉丝”。

王文慧说,每位老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个性。在病房内,她努力了解每位老人的个人偏好,比如有的老人喜欢在餐前散步,有的则需要在特定时间服用药物。“沟通是医疗服务中的关键,与老年人沟通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

住院期间,老人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焦虑。只要王文慧有空,她会花时间去陪伴那些住院的老人,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忧虑。“走入他们的心,成为他们信赖的‘暖心女儿’。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爱心和尊重去服务,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病房内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因为王文慧的陪伴和倾听,让老人们减轻了他们的孤独感。不少老人开玩笑说:“小王就像自己的闺女。”

每周三早上6点不到,王文慧就会早早起床,然后前往医院附近的公园,指导老人一起练习功法、打打八段锦等。练习一个半小时后,再赶回医院上班;而很多老人也会准时在公园等着她。“每次见面都特别高兴,感觉像是陪着自己的长辈们在一起锻炼身体。”

王文慧说,她喜欢这个“暖心女儿”的身份,这是对她工作的认可。“我期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帮助更多的社区居民。我也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社区的每个角落都将充满健康和快乐。”


医者仁心,大爱无垠
今天,致敬中国医师
向他们说声:“谢谢!”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往期回顾


一整个忙着续费的暑假!留校大学生:谁把电吃了?

“我长大了,我要救妈妈!”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爱去动物园,动物园到底有谁在啊?


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受访者供图

制图:小琼

责任编辑:赫兹

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点亮点赞、在看
致敬“白衣天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春上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