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3本社会名著(必备书单) | 百年学脉特别推荐(四)

2016-05-19 商务印书馆

现代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其内容是促进中国欧美化和现代化的,其结果是使我们与本国的传统精神愈离愈远。事实上我们对于固有的文化,已缺乏正当认识,我们的意识中,已铸下了历史的中断。

——吴文藻

除资本阶级,劳动阶级之外,还添一个中产阶级。这些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有随事业发展而加增的趋势。

——吴景超


我们真要明白中国人所以爱面子的理由,我们先得了解中国民族是一个富于戏剧的本能的一个民族……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就无异是戏剧,世界无异是剧场,所以许多名词就不妨通用。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


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

——梁漱溟


百年学脉特别策划社会篇来啦!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今天是“百年学脉”特别推荐的第四期,关于社会的13本名著,值得收藏。



1.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研究乡村组织和自治习俗的代表性著作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早期开拓者


乡约制度是中国古来昔贤先觉建设乡村的一种理想,一种试验。他试验过多少次,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然而理论一天一天的完成,工作一天一天的具体,整个实现,整个成功的时机大约也快了。

——杨开道


作者从北宋吕氏乡约开始,详细分析了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杨开道先生撰写此书之际,正值民国时期自治运动高潮,但作者并未沉溺于对自治和民主精神的迷恋,而是立足乡土社会,指出自治组织必须自动发起、自行组织,否则难免沦为旧时保甲等行政机构。农村自治将是国家构成的条件。



2.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中国目前问题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是整个社会组织的解体……问题的症结,还在中西文化自接触以来所引起的根本冲突。


本书收录了吴文藻23篇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论文,并按照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与评判、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论社会学中国化》中内容涉及文化人类学、现代法国社会学、西方社区研究等三个部分。



3.陶孟和 梁宇皋 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乡村与城镇生活》中国研究社会学的开山之作,陶孟和首次尝试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组织和思想的第一部著作


1912年,陶孟和与同学梁宇皋合著的本书,成为陶孟和首次尝试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组织和思想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国人研究社会学的开山之作。霍布豪斯为此书作序, 对之评价甚高。他在序中指出该书使人了解到中国的家庭体系并非陈旧不堪,阻碍社会进步,而是承担着多种有效的社会功能。


本书为第一代中国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与其同学梁宇皋合作的作品,以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社会学的观察为视角,典型的刻画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一个基本结构面貌;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前面有英国学者霍布豪斯作序,霍氏主张社会学应对人类精神生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开展实证的研究,尤其重视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并曾在《形而上学的国家论》一书中用专门章节来论述社会调查问题,陶孟和受此影响颇深。



4.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以人口密度和职业分派为标准,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分为四种类型


国内社会学者之注重经济因素者,以吴景超、乔启明二氏为最著。吴氏倡导工业化运动,以为惟有工业化,始可提高人民的生活。

——孙本文


吴景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第四种国家的出路》是其代表性著作。在这部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中,作者提出了"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理论。作者以人口密度和职业分派为标准,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分为四种类型。中国属于第四种类型,即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比例也较高。中国人要提高生活程度就必须开发资源,实现工业化,公平分配,控制人口数量。



5.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国社会学的一部简史,也是其发展状况的一份诊断书

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到中国的主要学者


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活动的要素,就是心理影响和文化影响……文化为人类社会普遍的要素,无文化既无社会。人类之所以异与禽兽者以其有文化,故文化为人类的特产,亦即为人类所不可或离的要素。

——孙本文


本书为孙本文先生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48年。全书分上、下编,共22章,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学派及其特点,是对中国社会学自勃兴以来学术研究成果与学科发展的一次系统总结。


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确立了中国人类学体系

中国系统研究台湾高山族文化的第一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人类学博物馆


文化便是人类行为的总结。

——林惠详


本书通俗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定义、对象、分科、目的及其他学科的关系;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学派;特别是具体介绍了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社会组织、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及原始语言文字,对了解和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原始人生活状况有较大参考价值。



7.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讲究长幼有序?

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落叶归根?

中国为什么是熟人社会,为什么攀交情重关系不重权利和契约?

在费孝通的笔下,均有解读。


如果说,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提出“礼”是一种节制人的生物性的社会制度;在《乡土社会》中,他认为,“礼”既是一套道德体系,又是一套权力结构;在《乡土重建》中,费孝通则进一步认为,“礼”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即“知足、安份、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杨清媚



8.林耀华《金翼》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现代文学人类学的先驱性作品,以朴实的平铺直叙的方法,描写了中国福建乡村家族兴衰的一个历史断面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思教授赞其用的是“如描绘竹叶一般的简朴的形式,却藏着高度的艺术”



9.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早期典范,,开辟了结合人才研究和家谱研究的新路径  


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

——费孝通


中国人的人生观和希腊人的很有几分相像,即也是把生命当艺术的,或说得更切近些,把生命当艺术活的。

——潘光旦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以所搜集的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有关伶人的文献资料,简述了伶人的历史及对伶人的研究状况。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则是潘光旦家谱学研究的代表作。本书以“知人论世”及“以人观世”的笔触,诠释了嘉兴明清两代的望族,还精制了多页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图表,加之作者潘光旦的文笔又具有文人的性灵和意趣,因此具有一定可读性。



10.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在平民生活里探索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的里程碑著作

一本民国生活的账簿

中国社会调查的开拓者

《新青年》主笔之一


由是观之,家庭人口之多少,实与个人之幸福,有密切之关系。每一家庭,如人口加多,其连带所增加之收入,恒不足应付其支出,如欲维持现有之生活程度,必须设法增加收入,始可办到,换言之,即家庭人口增加,恒将其家庭生活幸福程度降低是也。

——陶孟和


《北平生活之分析》是基于1926年对北平手艺工人和小学教员家庭生活状况调查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北平工人及小学教员的生活情形。


11.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国内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


现代中国西藏学研究的开拓者。

——赵志研


一般外人描写天葬怎样残忍,并不符合事实……他们对待这种事情,同对待旁的事情一样,是处之自然地,是他们处理生命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那不是人死亡或生命的终结。

——李安宅


本书是作者对甘南藏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进行了三年的实地考察的成果,是国内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本书在介绍藏族文化背景与历史概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藏族在信仰佛教以前的信仰和早期佛教;格鲁派——革新或当权的佛教;格鲁派寺院——拉卡楞寺。这部著作虽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旧作,但它是我国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考察的一个开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学术水平。


1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一个现代国家建设的系统方案


  • 我们的两大难处:都一点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第二点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1935年10月25日在研究院演讲)


  • 当时,中国的民国宪法中也规定了公民的一些权利,但不过是白纸写黑字,广大民众不懂这个事。选举时,让他们走几十里地去投票,他们不去,没有时间,把选举权送给他们,他们还不要……一乡一村的自治搞好了,宪政的基础也就有了。(引自《回忆我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


13.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中国关于华侨问题的最早研究成果,中国华侨史、华侨社会史中的开创性著作,民国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典型范本

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近代中国,真正为现代人口普查树立典范的,当推陈达及他在抗战期间于云南主持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


所谓生活的方式(Mode of Living)是人群对于环境的适应与顺应,那是三方面的:即地理的、社会的、心理的。

——陈达


本书为社会学家陈达于1934年进行闽粤社区的社会和经济考察后形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全书共分为两编:第一编讲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分环境及社会变迁两章;第二编讲移民的影响,分为生计、衣、食、住、家庭与婚姻、社会觉悟、教育等七章。全书讲求调查的细致与全面,以及解读的深入与系统,为民国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典型范本。



每日福利:

即日起到2016年6月底,每天送出精品好书一本!

回复“社会”两个字给我们即有机会获得本书单中的精美图书一本。


往期福利发放:

感谢各位读者参与我们周一回复“哲学”的活动。恭喜“萍”朋友获得哲学类精美好书一本。请将您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私信给小编。赠书活动将持续至6月底,各位亲都有获得赠书的机会哦!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