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惊讶:全勤上班的公务员周末竟以教师身份招摇撞骗

夏云 现代与经典 2024年09月12日 07:30

结局:林草局科长冒充“教授”,涉嫌招摇撞骗罪

众所周知,公务人员(包括退休或在职的)拥有教师或教授身份,并不少见,也合理合法。


但像魏新河这样的离奇事情,还真是罕见。

先说结局:

辽宁省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的一名科长叫魏新河,今年46岁,每周一到周五正常上班,几乎不缺勤。

业余时间竟然以莫须有的“辽宁理工大学”教师(教授或副教授)身份招摇撞骗。

请注意:莫须有的是“辽宁理工大学”这个学校,“辽宁理工大学教授”更是无中生有。

相似名的辽宁理工学院确实存在。被“魏教授”这样一搅乎,未来辽宁理工学院也许都不好意思“升级”为“辽宁理工大学”了。

2024年7月4日,辽宁省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报称:


魏新河,男,1978年10月出生,系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自2022年以来,魏新河为提高知名度等个人目的,多次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虚假身份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目前,魏新河已被停止工作,因涉嫌招摇撞骗罪,其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24年8月消息,魏新河涉嫌犯招摇撞骗罪,锦州市古塔区人民检察院已于7月24日批准逮捕,该案件处于审查逮捕阶段。

▲ 2022年11月,锦州市林草局官网《锦州市林草局为企业办实事》的文章配图,右一为魏新河(锦州市林草局)

厉害:冒充了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科“教授”

周末,魏科长新河,会在线下扮演一名教授,有时甚至扮演貌似级别更高的像官员又像专家的身份。如果有需要的话,他也会在工作日线上扮演相关角色。

公开信息可见,自2022年起,魏新河至少参与过15场学术会议,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五湖四海。

仅2022年12月,他就以“辽宁理工大学”不同学科的学者身份参加了至少4场学术会议:

作为教育学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学术年会上对教材改革发言;

作为文旅学者从运河文化视域分析了水浒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作为管理学教授报告了共同富裕法治保障机制;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教授在某双一流高校主办的论坛上报告了自己的合作论文。


魏新河不仅冒充了实际并不存在的“辽宁理工大学”的教授,而且还冒充过辽宁工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有时候还以“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副主任”、“辽宁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出席各种活动等等。

魏新河可能是为了自己更像教授,还写了多篇论文。有记者查阅了他的多篇论文,看起来都有模有样,还带英文摘要。

但从知网查重报告来看,他的其中一篇论文总文字复制比例为84.5%,全文有41.5%的内容都原封不动复制于同一篇论文。

疑惑:公务员为什么要扮演“教授”?

原因一:为了个人利益。

魏新河甩开科长身份,当“教授”,显然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需要。

官方的说法是“为了提高个人知名度等个人目的”。

除了提高知名度,还有哪些包含在“等”里的个人目的?

我想至少包括两个:

一是个人精神上的满足。

网上信息显示:当魏新河走进大学会议的现场,就为众人瞩目,因为他身材高大健壮,而且看上去朴实而又厚道,非常适合长期“潜伏”而不会露馅。

这种周末以“教授”身份走穴的感觉,比工作日在东北的林草局当个小科长,肯定爽多了。

二是经济利益的获得。

一所接受过魏新河参会的高校声称,本来是要给魏新河报销火车票,但因他没能提供职称证明,所以他们没有给魏报销。但是,“住宿费是我们出的,住了两天,在我们这里吃了几顿饭。”会议负责人尴尬地说,“就是大家一起吃的会议餐,没有多好。我们也想不到有人专门跑来蹭几顿饭啊。”

确实也是,听说有人专门到高端酒店去“蹭”婚宴而成功的,但那还是在网络不发达、录像不流行的时代。没有想到,AI时代来临,普通人也可以混迹学术圈蹭饭了。

这是普通人的幸福,还是教授们的危机?

 

原因二:“伪装”教授比较方便。

要知道,一个“搬砖”的,想冒充有点技术含量的“瓦工”都是困难的。

但是,网上却经常曝光有人冒充官员和教授的事件,除了利益丰厚而令众人乐此不疲外,关键是冒充官员和教授比较容易,成功率高,一般不会失手。

以魏新河为例,他虽然是一个林草局的科长,但很有教授甚至大学者的“风范”。他讲话有气吞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比如在某个智库论坛上,他的发言能够从世界杯到贫困治理,均能有令人信服的见解。他的宏论总是空洞而正确,大词中又有专有名词,显得站位很高又接地气、还体现专业性。

原因三:现实呼唤“伪教授”。

一是很多学术活动,极需凑数者。因为参与者寥寥,太冷清。

如果活动举办者能够与有权力的机构挂上钩,可以“分配”名额到相关单位和部门。不仅显得活动很有影响力,甚至还可以收一笔会务费,还有经济上的收益。

但是大多数的学术活动组织者,还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只能邀请同仁参加。如果要同行大咖出场,出场费也不少,经费上也有限制。

于是,学术活动如何拉人头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只要是人,面前放一张席卡,配合拍照即可。如果是“国际研讨会”,门槛略有提升,对肤色会有要求,但并不管他是来自高校的留学生,还是广州三元里的“小非洲”。

因为各种课题考评、科研经费支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搞个“学术会议”各方面就顺当了。

二是“真教授”中也充斥大量“伪教授”。

不学无术,靠学术造假、投机钻营获得教授头衔者,屡见报道。更有甚者,教授成“教兽”的道德低下者,甚至违法犯罪者也时有所闻。

既然真教授也不咋的,社会似乎对“冒名”教授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很多高校也乐于给官员、给企业家、给“社会贤达人士”发一个“教授”的帽子,以方便有利于自己的人能够“整合”更多资源。

教训:杜绝学术形式主义

“魏新河”们显然是学术形式主义之花孕育出的怪胎。

彻底撕开各种学术形式主义的遮羞布,才能真正压缩“魏新河”们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戳穿“魏教授”的画皮非常简单。

最早对其身份有疑问的是一场会议的会务人员叫刘晴(化名)。这个论坛是2023年8月在兰州举行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刘晴说,“魏新河在媒体上的参会信息比较多,且有不少都是知名高校、知名论坛,因此,在初筛投稿论文的时候我们没有从这方面去怀疑,更多是考虑投稿内容和本次设置议程的契合度。”

但在会议开始前一周,会务组对总是无法及时联系到魏新河感到怀疑,网络检索也只能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找到他,无法查到辽宁理工大学。他们向魏新河核实而得不到回应,遂撤下魏的论文。

2024年5月再次露马脚,魏新河投稿了浙江大学一个跨学科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投稿论文标题是《赓续传承辽沈战役精神,踔厉奋发一起奔向未来》,会务组负责人之一刘诚(化名)发现魏新河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因而退稿并拒绝其参加研讨会。他落款的单位是“辽宁理工大学红色教育发展中心”。魏新河自称所属单位是辽宁理工大学,而投稿邮箱自动回复单位是锦州市林草局,这让刘诚颇为困惑,魏新河的身份再次受到质疑。被拒稿后魏新河又反复联系会务组成员,展现出诚恳的求知态度。他得到了会务组的“理解”,被允许旁听会议。他在会议回执中更改了身份信息:魏鑫,辽宁理工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辽宁理工学院与辽宁理工大学有两字之差,但前者是真实存在的。这次信息更改引起了会务组的注意,他们向辽宁理工学院和名称接近的辽宁理工职业技术大学核实魏新河的身份,都查不到此人。

相关人员在6月25日曝光了魏新河招摇撞骗的行为,并且将网络上魏新河的参会信息整理成文档,于是,“魏教授”出名了,他的工作单位和gong安机关也介入了。


参考资料:

2024年7月8日《南方人物周刊》(作者 杨楠 郭宇翔)及其它网上资料。

关于版权、合作和投稿,请联系现代与经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邮箱xy@xdyjd.com
名师在线课程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现代与经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