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愿做炬火 | 《四张机》编剧访谈

敦敦 话剧九人 2022-10-17

       7月28日,微博账号“剧讯来了”发布了征集整理的“2019年上半年北京地区剧目榜单”,话剧《四张机》登上“原创剧单元”红榜,编剧朱虹璇当选最大拇指戏剧编剧。她评论并转发了这条微博,纠正了榜单人选的遗漏:“ 补充一下四张机是双编剧,还有一位编剧叶紫铃在这里️”


导演/编剧朱虹璇

90 后,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话剧代表作:《最初的审判》、《攻证》、 《西风长歌》、《柳叶枯刀》、《落梅风》、《四张机》 等。


编剧叶紫铃

写作人、话剧/电视剧编剧、性别学学人。南京作家协会成员,曾有小说《生吧生吧》获金陵文学奖。


当野火与星子相遇

1



      在合作创作九人剧本之前,两人是多年的笔友。四年前,叶紫铃偶然看到一个关注社会群像的公众号“北窗”,其中一篇面对九位女性的访谈录吸引了她的注意。访谈的对象以及笔者流露出的人格三观,都让她十分钦佩,萌生出了想要结识的心意。她很快向“北窗”投了稿,而审稿人碰巧正是那篇访谈的撰稿人,朱虹璇。


       这是人生少有的时刻,远在印度洋与大西洋交汇的彼岸,野火与星子相遇。


       尽管四年来只见过三、四面,两人毫无芥蒂地和对方分享生活中的一切。叶紫铃才得知除了“北窗”,朱虹璇还是话剧九人的发起人,担任历年来的编剧。这些业余爱好充斥在她那份全职工作的下班时间里。偶尔在越洋电话里,朱虹璇会向曾以影视剧编剧为本职的叶紫铃征求剧本的修改意见,讨论颇多,终于引出了这位全职妈妈再度出山。


     “我也不知道别的“双编剧”是怎么合作的。”朱虹璇说这话时从容不迫,“反正我和紫铃就是——我写着写着,一看写不下去了,就甩给她写。”


       看似默契的创作模式背后,是两个灵魂无数次的对话纠缠。


        朱虹璇长于逻辑,写起辩论对白不时把自己困在原地;叶紫铃的想象力救情节于苦海,却常常忘了舞台剧的视角。


       “但我们都对彼此的人格充分认同,所以修改只是技术性问题。”叶紫铃解释辩证的意义,“就好像剧里的古鹤箴和卢泊安,他们越吵越觉得对方是难得的人才,越深知对方和自己是同样的人。璇儿只是否认我的想法,并非否认我。


       2018年,同样对女性意识话题有着满腹谔谔的两人一起创作了九人话剧《落梅风》的剧本。这部古代戏延续了以往的创作套路,角色们围绕某一话题演绎故事。一开始的故事难以让两位编剧满意:“我们都觉得当时的本子还不够好,有一次突然灵光一闪——不如改成民国戏吧!”


      “虽然写完发现民国那版并不合适,但这身“衣服”却谁也不想脱了。





四张之机

2

       叶紫铃生长在六朝古都南京,小时候的家就在紫金山脚下。“如果你去南京,我非常推荐廖仲恺墓。首先这里不收门票,”她提起对民国最初的印象,“不像隔壁的中山陵,琉璃瓦闪在高高的台阶上。这里更加亲民些,庄重里有一份清静。”


       民国对叶紫铃而言,是庄穆又熟悉的年代,许是正逢乱世,才涌现出那样多令人景仰的人物吧。


      确定时代背景后,两位民国控编剧开始搜寻民国时代的奇闻逸事。出身北大的朱虹璇看到一则“流言”(经证实,该故事并不属实):


惊!北大破格录取罗家伦

1917年北京大学入学招生考试,考生罗家伦虽然数学零分,但因作文满分,被校长蔡元培和阅卷教师胡适破格录取。这则故事常被用来说明民国教育的某种精神气质:高校有相对自由的人才选拔权,能够因材选用,不会埋没偏才,从而将民国时期的大学破格录取演绎为一种“神话”。

     

       如此,“北大三教授就录取一事人头打出了狗脑子”的故事有了雏形。


百年心事一宵同

3

       为了搜集相关的民国史料,朱虹璇拜托九人中仍就读于北大的成员借遍了校藏书籍,大洋彼岸的叶紫铃则把自己关在了图书馆里,努力拼凑出一百年前的燕园。

旧书页上前辈批注的红楼判词和算式草稿

     那么,1919年的北京大学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一年的五月四日,一场由青年学生群体组织的爱国运动在这里爆发,划开了新民主主义的时代;在这场运动的鼓舞下,小学女教师邓春兰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上书,请求北大增设女生座位,开允许女子进大学读书之先例;而民国时期著名的文白之辩,其中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就在北大任教;他的同事中,教授英国文学的先生,脑后留着一条长长的辫子……


      治世求学、乱世育人、教育公平、女性主义、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主题简直呼之欲出,“发现能聊的太多了!”



       凭着对民国故事的创作热情,从动笔到一稿完成,两人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而剧本的打磨却长达一年多,甚至在正式上演后,仍根据实际演出效果连夜修改。



       “对于这个剧本,我们确实是不吝动刀的。”


十有九人堪白眼

4

《正宫锦缠道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寄北雍诸生》

 寥寥河山无辜 多少书生糊涂 




       在所有角色中,古鹤箴卢泊安是最先确立的。两人的名字分别与各自占比最大的原型相呼应,又融入了不同人物的意识思想。在人物关系上,设计了女儿和前女友丰富情感。


      会九国语言的老宿儒和随口引经据典的新青年之间,求三野代表的“和平主义”骑墙派太难拿捏。“我们希望他能“可爱”一点。”朱虹璇这样理解,“我觉得人在尴尬的时候最可爱,所以我们在剧中有许多次左右为男的局面。”


       她认为,相比起其他两位教授的鲜明,求三野代表的“美育”,才是真正的北大精神:“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并不在于实践了某一种主义,而恰恰在于校园里同时存在着多种主义。她不是一言堂,她包容一切思想。并教导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擦亮欣赏美的眼睛。”



      乱世之中,求三野心心念念着尚未谱成的那首《正宫锦缠道》:“吴老的昆曲,美呀。少年人的眼睛,美呀。”



儒冠多误身


       “所有三人谈话的套路都被用光了!”编剧朱虹璇还身兼导演的职任,“国外有《艺术》《哥本哈根》,国内《蒋公的面子》珠玉在前。所以我跟紫铃面对的很大一个难点,就是如何避免和同处民国学堂的《蒋公》重叠。”


       朱虹璇想到了北大著名的“门卫梗”:“校门口的传达室是连接大学和社会的场所,书斋之外仍是乱世。”


       剧中的角色来自三教九流,每一个背后都有必然的逻辑:考生关沥海的家属原本安排了军阀父亲出场,换成了母亲,是为了体现女性未必不能作为掌权者;门卫鲁成虽然出身贫寒,目不识丁,糙话中不乏哲理;古娴虽未参加考试,却仿佛所有考生的化身——关才罗胆,张久伦的体察,邓奕秋的见识……


       这是《四张机》独有的气质。《蒋公》中的三位教授为了一餐饭吵得不可开交,《四张机》从中西文白论到救亡图存,中途也得拦住匆匆闯入的兵痞。阳春白雪,为稻粱谋,众生皆要相遇,人人得以苟活。



        人皆荒醉,但唱观音。


        愿做凛冽中散落的炬火。



四张机|编剧访谈


话剧九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