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煌研究背后的中日情缘

张元 东方新报 2022-08-22

12月6日,敦煌研究院与东京艺术大学举办线上交流活动,回顾30多年来中日在敦煌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合作历程,并发表联合宣言,提出双方将在疫情过后重启交流合作,共同举办学术活动和展览,继续联合培养人才。敦煌研究院与东京艺术大学的合作是中外敦煌合作成功范例,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与东京艺术大学的合作,是敦煌研究院诸多国际合作中持续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


▲2018年8月1日,《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展》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展。中新社

日本是国际敦煌学重镇之一,很多日本人都对敦煌抱着热爱、崇拜的感情。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的侯黎明,在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次带日本参访团进入莫高窟时说过,“日本人走进洞窟,要脱鞋、打躬作揖,恭敬的态度吓了我一跳”。日本如此看重敦煌,是为了文化寻根。日本在大化改新之后全面引进唐文化,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刻且延续至今。敦煌地处中原和西域的交汇之处,中原地区历经王朝变换,致使唐代遗迹遗存所剩不多,而敦煌却保留了大量唐代文化遗存。对日本来说,敦煌学不止是对敦煌的研究,也是对日本文化源头的探寻。

曾任东京艺术大学校长的平山郁夫曾临摹过奈良法隆寺壁画,他到敦煌观摩壁画后立即断定这些壁画就是日本壁画的源头。80年代初,平山每年带一批东京艺术大学学生到敦煌看看,并与时任院长段文杰达成协议,把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才派往日本培养,由此开启了敦煌研究院和东京艺术大学之间长达30多年的合作。


▲2018年8月1日,《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展》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展。中新社

中日敦煌学同时起步,但日本敦煌学早期发展很快,研究水平远超中国和起步更早的欧美。日本敦煌学发展比中国更快是因为学术机构资金雄厚,相比欧美,日本学者汉文基础更好,因此更快拿出了学术成果。中国学者也承认在敦煌学研究方面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存在差距,当时就有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中国学术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向日本取经。担任过中国首任日本史学会会长的南开大学教授吴廷璆,曾请日本教授藤枝晃到中国讲学,他在介绍藤枝晃时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此话后来被讹传为藤枝晃所说,成了一段公案。1998年,藤枝晃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为了打消中日两国学者间的隔阂,季羡林在会上提出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曾任中国敦煌学会会长的北京大学荣新建教授在2005年专门撰文澄清了这段公案。
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吸收日本等国学术成果,中国敦煌学学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在敦煌相关的政治史、经济史研究等方面,中国学界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曾任教于奈良学艺大学的日本学者林谦三是敦煌艺术研究的开先河者,基于他的探索,中国学者对敦煌曲谱、舞谱进行深入研究,叶栋、席臻贯等学者“破译”了敦煌曲谱,引起轰动。中国还积极推动敦煌文化走向大众,在举办敦煌文物和艺术展的同时,还推出与敦煌相关的影视、动画作品。2018年,敦煌研究院旗舰店在网上开店,敦煌IP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2018年8月1日,《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展》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展。中新社

中国敦煌学研究和敦煌文化推广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敦煌学擅长于史料整理和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史等专门史研究。随着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敦煌相关的佛教史、社会史和文化史成为研究重点,这些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仅需要历史学功底,还需要宗教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支撑。此外,敦煌史料中存在大量“死文字”和“变文”,对这类资料的研究还需要新的语言研究工具。日本学界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语言研究也是日本敦煌学研究长项,日本学者可与中国同行加强合作,攻克难题。
文化推广上,中国的敦煌相关展览和艺术作品不少,但精品不多,敦煌IP也因文创产品吸引力不足而涨粉较慢。日本曾涌现出井上靖的小说《敦煌》、喜多郎的音乐《敦煌》等经典作品,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日本也特别擅长通过“萌化”让产品获得更多年轻人喜爱。在敦煌文化的大众化和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中日也可更多合作,合力推动敦煌文化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 END .




■热点回顾● 日本前国会议员遠藤乙彦:这世界需要民主更渴望和平● 这两座中国城市被日本智库“看上”了● 应对奥密克戎威胁  日本不应只靠“封国”● “30青年”与他亲历的日本华社三十年● 旅日华人经济评论家眼中的张瑞敏与海尔● 日本物价“如此平静” 好事还是坏事?
● 关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领保、健康码咨询电话变更的通知





阅读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  

东方新报视频号

东方新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