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呆了!杭州的农村连这事儿都卷!又是想当村民的一天…

杭州发布 杭州发布
2024-09-07


这个时节,要问杭州哪里最“香”?外桐坞村必定榜上有名!这个拥有163户农户的小山村还有223个驻村艺术家,茶香与书香交织,不少游人震惊了:这真的是杭州农村么?你好杭州·走读栏目第一站,就带着大家走一遭外桐坞村。


摄/夜班工人丙


上春山,望江南

从郁达夫的《迟桂花》

到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

浙江作家爱极了茶村

作品中的她们静谧且美好

遥望西湖又独居一隅

成了一代代人的精神故土


时光穿梭

当年住在这的人怎么样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来了?

跟着“带一本书寻杭城文明”文化走读

一起走进外桐坞村


嫁来的媳妇:从茶农变身艺术家


“人家都说我住在幸福的村里,说我眼睛真亮,嫁得好!”有游客来,52岁的村民厉萍大姐总是格外亲切和开心,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

25岁嫁到外桐坞村时,这里的破旧跟任何一处山村都大同小异:一条泥路连茶山,村里没什么新房子,没有路灯,是偏僻得连出租车都不愿来的地方。


厉萍嫁过来,跟着公婆采茶、炒茶,忙到半夜,天刚亮就排队等茶老板来收茶叶。茶忙季过去,她就到外面打工:天堂伞厂上过班、耐克店的导购、汽车检测站的员工......忙于生计嘛,生活一眼看得到头。

哪想到后来,初中文化的厉萍,年近半百却一下“长”出了艺术细胞。“2014年我们村里就有村民书画班了。那时候我就觉得大家都会写写画画,我其实已经很想很想学了。”她说。
 
厉萍跟着短视频学国画,兰花、牡丹、荷花,还学颜真卿、王羲之的书法,“天天都想动几笔。”


如今,厉萍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铺满了自己的画作,有些自己满意的,她当宝贝一样装裱起来。每年有茶客来买茶叶,买得多了,她还附送一幅国画作品。

“牡丹花花瓣,颜色要嫩一点,长上去的地方要有老枝,墨要枯一点......”农户厉萍讲起用笔、用墨来,头头是道的。


她指着一幅《采茶女》作品介绍起来,“这是我学画以后第一个作品,其实画的就是我自己。我以前觉得背个篓去采茶很土气的,没想到画出来这背影还很漂亮!”


“从来没想过,我这拿锄头的手,也能拿起笔来画画。”厉萍现在是外桐坞村文化礼堂的一名文化管家,不仅在村里组织文化活动,还会教村民和孩子们画画,乡亲们见了她,一口一个“厉老师”。

163户农户家住进233位驻村艺术家


“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走去。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旭烽创作茶人系列小说时,有这样一段心路历程。


这句话,正好也写中了厉萍的生活。而这样的变化要从2007年说起。


摄/夜班工人丙


那一年,这个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人均收入还不足万元。村委定下“引艺术入村”的基调,又借着杭州“风情小镇”建设,对村容村貌、街巷绿化进行了提升改造。三年多的整治,一个“画外桐坞”的雏形初步显现了。
2012年,随着第一位美院老师的入驻,外桐坞村开始以“艺术”为主线发展村庄。先是鼓励村民把艺术家带进村,又鼓励党员代表带头将自己家中空闲的房屋出租给艺术家,同时加速集聚艺术工作者,王鸿、黄俊等一大批中国美院的名家,都陆续在这里设立了油画、国画、雕塑等艺术工作室。

我们村,163户农户,家家户户都住着艺术家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村民。我们的农民长期和艺术家生活在村落里,跟着老师学习画画、陶艺......”文化走读活动上,外桐坞村党总支书记张秀龙不无自豪地向在场作家、市民读者朋友“安利”起村庄。
摄/Joanna
163户农户,223位艺术家驻村,产生的实际效用便是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以及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村民们有固定租金收入,艺术家们还能引流帮助卖茶叶——单这两块,年人均收入达到七万元以上。
外桐坞村整体浓郁的艺术气息,和村民们写在脸上的精神面貌能更直观让人感受到农村的蜕变——许多第一次来的游客通常要惊讶一番,这是农村?


年轻人一租就是十年来一趟“出不去了”


杭州青年作家夏小暖也是外桐坞村的老朋友了。
寻访杭城的乡村、寺院的历程中,夏小暖也在一路探寻着自己的内心。在她新出版的散文集《青山荡漾》里,就有关于外桐坞村的青年艺术家“明心见性”的故事。


徐凤鸣是紫檀嵌银手工艺人。去年,他来过一次外桐坞村就跟村民签下了十年租约,“未来十年就交待在这儿了。”“喜欢这个地方,真正愿意在这个有艺术氛围的地方潜心做手艺,当然待得长久。”他说。

青海人安娜是位室内设计师,四年前偶然来外桐坞村游玩,一眼就被村中一处三进式院落吸引住了。那老房子外貌破败不堪,久无人气,却有保存完好的雕花门楣,“一眼就能感受到这个老房子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百年积淀,太难得了。”安娜当即就和房东签下二十年租约,经最大程度保留、修复,将老屋做成了适合当代人居住的民宿。

“90后”村委会委员李强是典型的留村年轻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IT专业出身的他,在村里已工作十年,俨然一个乡村职业经理人,“我觉得我们村大有可为啊,怎么保持高质量的艺术业态,怎么长效地引流,怎么更好地服务......不一定非得在大厂里做一颗螺丝钉啊。”
最近,外桐坞村又有业态即将上新了。
三位“80后”龙坞姑娘合伙要在村里开间敞开式的咖啡店。难得的是,这三位还是发小、闺蜜,从幼时、少时,到青年时,大家因为童年相聚,因为成长分离,最后依然聚在一起。

“我们认识多久了?”突然提起这个,她们一时倒愣了一下。
“20年以上?穿开裆裤就认识了啊。”
“因为村里好呀。而且我们小时候就有开咖啡店、开花店的愿望。”合伙人之一的潘灵婷说,“与其本来就要去喝咖啡、打卡,不如自己整一个根据地。现在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了。”



“带一本书寻杭城文明”文化走读
由市新闻出版局指导,晓风书屋承办的“带一本书寻杭城文明”文化走读活动,首站已在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开启。

青山荡漾,寻一个无忧茶馆来看看各位体验官在画外桐坞寻茶之旅的体验吧

王旭烽:

第一次来到外桐坞村,但漫山的茶叶对我来说丝毫不陌生。不太会有人因喝了茶而狂喜——它不像酒那么极端,也不像果汁那么甜蜜。它始终让人在平衡中保持理智。它就是这么不慌不忙的,人在喝了一个小时以后就进入状态了,喝了两小时会很舒服,就像这个茶村给人的愉悦感。



夏小暖:

雨后的四月天来外桐坞茶村“荡荡儿”,何以解忧?唯有杭州的春天啊。杭州容纳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驻足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用喜欢的事情来养活自己,这就是一座最有幸福感的城市的意义吧。


宇澄:

在外桐坞村走走停停,我看到村落里家家户户都种着一些小盆栽,不仅美,而且极富生命力。我不禁想到了一部科幻小说《地球尽头的温室》,最后拯救世界的就是植物。植物无所不能又沉默无语,柔软又有力量。

即日起,“带一本书寻杭城文明”文化走读活动将持续进行,邀请杭州文化名人、作家带领市民读者走入湖边老别墅、红墙背后的德寿宫,讲述每一本书背后的故事,让书中的杭州文化底蕴与现实相交织,在阅读中寻找到杭州的文化根脉。


南方有嘉木从走读中寻找杭州的文化根脉一本书一个杭州故事评论区分享你的必读书目


资料/杭州日报

文字/钟玮

视频/俞磊、张晗、石擎擎

编辑/姚容

责编/张向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杭州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