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大脑处于自动驾驶模式,而你一无所知

2016-07-23 BOB NEASE 神经现实

来源:Fast Company | 翻译:ki bear


周三。驼峰日1。一周之中,我们在周三爬上山顶,然后开始滑向周末。如果你觉得周三比痛苦的周一和周二要好那么一点点,那么,你不是一个人。根据Gallup-Healthways幸福指数,一周之中,最糟糕的是周二,不过,它也就比其他工作日难受一点点。因为与周末相比,所有的工作日都很糟糕。

 

【注1】:驼峰日”指的是一周里最中间的那一天,也就是星期三。因为在周三之后,就离周末越来越近了。在描述难熬的一周时,可以用这个词。

 

但是,与很多人惧怕的周一相比,周三可能并没有什么优势。由于周一意味着将我们重新拉回工作状态,周一代表一个新的开始。事实上,我们在周一的行为,透露出了一些微妙的线索。这些线索表明,我们的大脑在周一要比平时的状态更好,它作了更充足的准备去作出决策。这里有一份指南,告诉你如何在你需要的时候,挖掘出这样一个能力。

 

这是你周一的大脑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些非常机智的调查。调查表明,Google搜索“节食”、去健身房以及为了实现某项目标而做出正式的承诺,这些行为会在周一达到一个峰值。(类似的效应也会出现在其他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新年、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以及某人的生日)。另一个独立的研究团队也发现,用Google检索如何戒烟的行为也会在周一达到峰值。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还不是很确定,为什么这些“翻页日”会对我们有这些正面的影响。他们猜测,通过在生活中划出一条分界线,我们得以从过去的失败中解脱出来。他们还推测,这些“翻页日”能够让我们从杂草丛生的田野中走出来,去憧憬诗与远方。而在周一,似乎我们倾向于不去思考那些烦恼的事情,比如我们爬梯子的速度是不是足够快,又或者梯子有没有放在正确的墙面下。


从繁琐的细节中跳出来,思考全局,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以及职业生涯都是很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这样做的机会太少。每一天,我们都被无数的选择困扰:你是否犹豫着今天要不要去上班?还是请个病假?你是否纠结着要不要给你支持的慈善组织捐款?又或者,你要不要在10点钟给你母亲打个电话?还是说晚上9点再打?究竟要不要打?


然而,事实也许并非这样。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选择”了不旷工、不捐款,不打电话给父母。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做出“选择”,我们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并且,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曾有一份选择需要去做。

 

唤醒你的“选择”


我们喜欢随大流的行为倾向反映出我们大脑运行的一个基本事实:大脑每秒钟需要处理1千万比特的信息,而这其中,只有大约50比特与深思熟虑的思考有关。换句话说,0.0005%。时时保持警醒并不是我们的本能,相反,避免连续做决策才是我们的本能。


这表明,对于那些无时无刻不在包围我们的潜在选择,我们的大脑并不能够扫描它们,思考它们,分析每一个可能的选项。相反,我们的大脑将这个任务甩锅给了我们的潜意识,让潜意识负责日常行为中大部分的重要决定。


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对比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和我们期待的样子,并通过这种对比来决定是否需要切换到“深思熟虑”模式。当预期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当我们遇到新奇的事物或者威胁的时候,前面提到的那50比特,就会被激活。


这也正是这项研究的迷人之处。由于某种原因,周一(每月第一天,元旦节等等)吵醒了我们,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是否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它们驱使我们去考虑一个我们平时可能一扫而过的决定。这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

 

我们似乎有一种自发的倾向,在任何一个新周期的开始,都会停下来思考一会儿。


从一开始,哲学就在争论一个问题:人类的行为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但最近,争论的焦点开始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上来:基于逻辑做出的决策是否要优于基于直觉做出的决策。

 

然而,还有一个更基础的问题需要回答:除了威胁信号或者事情突然超出预期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我们第一时间认为需要做出决策?科学家们还在对此进行整理,但看起来,我们似乎有一种自发的倾向,在任何一个新周期的开始,都会停下来思考一会儿。

 

我们或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设置一些分界点,来放大这种效应。我们需要从日复一日的流水账生活中挣脱出来,不再仅仅只是标记一周的波峰和波谷(抱歉了,周三)。我们应该对那些我们可以做出的选择更敏感一些。不管选择多大,多小,我们都应该首先意识到它们——然后,真正地做出选择。


成员招募

神经现实聚焦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专注于心智及大脑研究。作为公益科普编译团队,我们将长期招募成员。如果你是神经科学、精神病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或翻译等相关专业,欢迎自荐。不过,我们并不限制成员的专业,只要你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并愿意长期做公益科普也可加入我们。


现成员既有神经生物学、免疫学、心理学研究生,也有语言、翻译专业研究生,还有环境科学、电气工程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硕、博,有95后学妹也有博士毕业的师兄,你将在这里认识最优秀的一些年轻人。想加入的朋友将自己的简历和翻译/原创作品发送到邮箱neureality@yeah.net,或者后台发送申请请求即可。 

往期文章

性别不是连续谱

八卦:满足个人情感需求的手段?

是什么推动了恐怖分子?

拳王阿里之死——揭秘帕金森症

久单成疾:孤独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如何科学地培育出优秀的孩子

恐惧——恐怖主义的心理武器

Pokémon GO让你的体内升起一股洪荒之力?

我一个抑郁症患者,怎么就被Pokémon GO救了呢

fMRI软件bug让4万份脑研究成果付诸东流?

抑郁症和成瘾的分子机制

情感粒度:学习更多情感词汇有助于克服绝望

 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