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炼狱的诞生》|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新史学译丛上新)

炼狱的诞生

(新史学译丛)

[法] 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商务印书馆2021年3月出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代表作心态史、思想史、文化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勒高夫在本书中自述:“我的目标是从古代犹太基督教开始追踪这第三个处所的漫长的形成过程,揭示在12世纪后半叶中世纪西欧的鼎盛期里的炼狱的诞生及其在下一个世纪中的迅速成功。最后,我将尝试解释为何炼狱与这个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时期紧密相关,它如何以决定性的方式在经历了公元千年后两个半世纪的飞速发展的这个新社会中得到接受(或者说它如何在那些异端中遭到拒绝)。”
作者简介: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专长中世纪史,尤其是12至13世纪。勒高夫是年鉴学派第三代——“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曾于1972—1977年担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院长。勒高夫的著作良多,代表作有《圣路易》《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等。
就年鉴学派引发的历史研究旨趣和方法的革命性变化角度,勒高夫以自己的研究将对物质史、文化史和心态史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译者简介:
周莽,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法语史、法国中世纪文学。译有《试谈另一个中世纪》《屎的历史》《论美国的文化》等。

专家推荐


在勒高夫教授的丰富著述中,《圣路易》《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和《炼狱的诞生》是他最满意的少数几本书里面的三本。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商务印书馆的中文本。《炼狱的诞生》是最新出版的一本。“炼狱”不仅是指有罪之人死后洗涤自己罪过的处所,也是中世纪的一个独特社会文化现象。勒高夫举出列日一位高利贷者的故事:他的妻子在他去世之后坚持做了14年的施舍和苦修善功,帮助死者脱离炼狱的磨难,提前升入天堂。人们因为炼狱的存在或者想象,能够实践自己对亲人和所有人的爱情和爱意。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炼狱代表着希望。勒高夫坦白说,他其实想说的是中世纪象征着希望,因为中世纪的文化传统培育良善品德,是对冷漠的现代商业社会的批评和修正。——彭小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为“新史学”领军人物雅克·勒高夫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炼狱的诞生》堪称观念史研究的典范之作。勒高夫提出,严格意义上的炼狱概念是一种为西方基督教世界所特有的对彼岸世界的社会想象,并在它的出生证明上大胆地写下“1170—1180年间,巴黎。”同时,炼狱也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欧洲在盛期中世纪(12—13世纪)的文明突破:法理学、都市商业文化、经院学术、个体意识……尽管不乏争议,勒高夫的“炼狱命题”无疑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世纪研究史中最具学术魅力的议题之一。
——刘寅
(浙江大学历史系)

这本书是一部丰饶充分的阐释。雅克·勒高夫从神学和“大众宗教”的范畴中选取“炼狱”的意象,并出色地阐明了其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美国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勒高夫的这项权威严谨的研究,不仅追溯了西方炼狱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而且说明了其与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相互关系。——布莱恩·斯托克
(美国历史学家,多伦多大学历史及比较文学教授)在这部颇有分量的著作中,勒高夫认为,基督教炼狱教义的出现不仅为不断变化的“心态”,也为影响着中世纪欧洲的、动态发展的(dynamic)的社会力量和空间提供了绝妙的线索。——理查德·特雷克斯勒
美国历史学家,宾厄姆顿大学荣休教授)

对中间地带的思考
作为中间地带,炼狱在多个方面均是如此。在时间上,它处于个体死亡与最后审判之间。炼狱要经过很多漂移才被固定于这个时间段。虽然圣奥古斯丁在这一问题上起了决定作用,但他并未彻底为炼狱在这一时间段里打开局面。炼狱时间在世俗时间与末日时间之间摇摆,炼狱的起点在俗世,是要通过人的赎罪行为来界定的,而最后彻底赎清罪过只能是在最后审判的时刻,这一时刻是在不断推迟中的。所以炼狱延续到末日时间,最后审判日不仅是一个时刻,它还是一个时间段。
炼狱同样是纯粹空间上的中间地带,它在变迁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不断扩大。但是这两极的引力同样也长时间作用于它。要想存在,炼狱必须取代叫作“refrigerium”(安息地 / 清凉狱)的接近天堂的地带,那是基督教初期人们想象出来的,此后重获活力的地带,是《新约》(《路加福音》十六:19—26) 中拉撒路和恶富人的故事中称作“亚伯拉罕的怀抱”的地方。尤其,炼狱必须与地狱脱离,在长时间中,炼狱一直是地狱的一个不明确的分区,是地狱上层。在天堂与地狱的撕扯下,可以想见炼狱对于基督徒来说事关重大。在但丁在彼岸天堂、炼狱、地狱三王国的地理分布中给出对炼狱的最终表述之前,彼岸世界中的这个新大陆的确立是漫长和艰难的。最终,炼狱并非一个真正的完善的居间地带。它专用于为那些未来的上帝选民彻底洗清罪过,它是向天堂倾斜的。这是个偏移中间点的居间地带,它不是居于正中,而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偏靠上方的地带。因此,它属于偏离中心的平衡系统,是封建制心态的典型特征:即我们在封建时代的附庸制和婚姻模式中看到的平等中的不平等,人们处在一个平等的世界中,但附庸却仍要臣属于领主,妻子仍要服从于丈夫。在得以逃脱的地狱与已然起身前往的天堂之间,炼狱是个虚假的等距点。它是虚假的中间地带,因为炼狱是过渡性的、暂时的,不具有地狱和天堂的永恒。然而,它有别于此世的时间与空间,它服从于一些不同规则,这使它成为我们称作中世纪的“神奇”想象的一个元素。
勒高夫
核心思想也许属于逻辑范畴。要想让炼狱诞生,就必须让中间地带的概念成立,让它对于中世纪的人们变成合理思想。炼狱属于一个体系,即彼岸世界的地点系统,它的存在仅仅相对于其他彼岸地点才成立。烦请读者们不要忘记这一点。但是因为在彼岸世界三个场所中,炼狱花了最长时间才得到界定,因为它的作用引发的问题最多,所以我觉得或许可以(并最好)不进入关于地狱和天堂的细节问题而直接进入炼狱问题。
作为逻辑结构、数理结构,中间的概念与中世纪社会现实与心态现实的一些深层转变有关。不再仅仅让强权者与穷人,让教士与世俗人针锋相对,而是寻求一个中间范畴,中间阶层或者第三个等级,这些属于同一种举措,它对应着一个发生了改变的社会。从两元图式过渡到三元图式,这就是在关于社会的思想的组织中跨越列维—斯特劳斯强调指出的那重要一步。
【摘自 《炼狱的诞生》 第9-11页】


新史学译丛


彭刚 陈恒 主编
精彩书目推荐

档案之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著

申华明 译

商务印书馆2020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这本言简而意丰的小书所谈论的主要指收藏在法国国家档案馆、阿森纳图书馆和国际图书馆中的18世纪的司法档案,包括警察日志、审讯记录、案件报告、司法判决等。其中所记载的多为微不足道的轻罪盗窃、打架、市场纠纷、谣言传播等,所涉及的都是普通人甚至社会的边缘人群如小偷等。对非典型现象和边缘人群的记录能够有效地勾勒权力机构及其标准,每种犯罪类型其实都反映出社会的一个方面。面对这些18世纪的司法档案,历史学家法尔热以感性的笔调,分享了她从这些充满冲突、掩饰、辩白等“不真实话语”的真实记录中,抽丝剥茧还原当时法国社会的研究心得。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西方儿童史(上下卷)

[意] 艾格勒·贝奇

[法] 多米尼克·朱利亚 主编

申华明 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西方儿童史》是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古代到17世纪,下卷自18世纪迄今。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上卷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下卷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下设哲社、文史、政法和经管四个编辑室及威科项目组,主要承担文史哲及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辑要》、“大师文集”等为代表的多种学术译介和学术原创著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