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客观分析中国与加拿大中产的区别!看完再说移民也不迟!

加拿大必读 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2018-09-17


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似乎除了将国内的医疗弊病展现了出来之外,更多的是让大家看到了中产阶级的困顿。

 
      但是客观的讲,如果不遇上事情,国内的中产幸福指数是很高的,单就华人的体验来说,没准大部分人会觉得跑到加拿大还不如在中国过得爽。
 
      只是,千万别遇上事情。


流感下的北京中产不堪一击,这就是很多华人口中比加拿大更好的医疗?

 

日常生活,加国没有中国方便


比如家人遭遇流感,自己深感无力的那位作者,如果不是这事情,他生活一定很好:在北京有一套足够三代人同堂的房子,也有自己上下班代步的汽车,平时手上有股票有基金也懂理财,遇事还能拿出六七十万人民币的流动资金……


很多国内自诩中产的人其实过得都不差,平日里一般都自带行业精英的标签,早已过了为大城市一房一车发愁的阶段。逐渐开始思考岁月之静美,知道哪些衣服是真的奢侈品牌,也知道春夏秋冬去哪里旅行最舒适,甚至家里的手串都已经有一大包了。



加拿大的中产阶级平时生活也不过如此:稳定而收入不错的工作,在各行各业担当主力,家里房子面子可能比中国中产的大,但升值还未见得比中国的快。工作之外,他们也会可能会选择旅行,盘串……不,加拿大人不盘串,但他们可能会滑雪、打猎。本质上都是物质之外,也注重精神享受。


但是论生活享受,编辑觉得大部分华人不见得会喜欢加拿大。比如吃,中国食物之丰富是加拿大人难以想象的,每个省甚至每个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中国城市中饭店林立一条街可以吃遍天的情况,即使是在加拿大最繁华的多伦多也很难看到。


由于中国这几年快递和互联网的发展,生活便捷指数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加拿大地广人稀,除了几个大城市可以做到两天送达外,其他地区经常性的快递变成慢递,网购在加拿大是非常需要耐心的。至于像手机支付这种事情,加拿大就不要想了,支票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


这些生活上的细节,不光中国人觉得爽,很多到中国的老外,冒着雾霾不愿意走,就是觉得中国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



另外对中国的白领骨干精英来说,过去2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这几年的创业潮,给他们创造了非常多的向上机会,换个工作就晋升三级,薪水直接翻倍的情况并不少见。


加拿大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暴富和火箭晋升的机会很少。加拿大人更愿意在一家公司干很多年,也更看重和家庭团聚的时间,而不太愿意拼命加班。


对中国的中产来说,迅速升值的房产也是一个打鸡血的事情,在京上广有两套房,自己的资产就直奔千万去了,这种好事加拿大少有,多伦多和温哥华这几年房产有很大涨幅,很快就被政府按下去了。


真遇事,中国中产一夜回到贫农


不管是中国还是加拿大的中产,平时“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都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幸福感,而且幸福感很高。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遇到什么事情。


只要一遇到事情,中加两国的差别就立刻显示出来了,中国的中产会感觉到“中国特色”的各种体系在处处为难自己,而加拿大人却有从政府到社会的各种力量在帮助自己。



首先从体制上说,中国的户籍对很多在京上广奋斗的外地人来说,就是一个鬼门关。


假设你是中国的白领中产,花费重金在北京买了房,成功从小城市奋斗到了大城市,但是对不起,你不是北京人,距离成为北京人还差很多“积分”,为此你缴纳本地社保最好不要中断,最好不要住在城区,并且尽量把自己学历往高等级进修。


至于具体到哪一天多少分才能成为北京人呢?这个没有明确分数,还得看运气(每次名额不等,轮到就成功,轮不到自认倒霉)。


加拿大中产,不,应该是所有的加拿大人都不会遇上户口问题,因为这里并没有户口的概念。大家觉得哪个城市好,或者哪个社区好自己搬家迁移过去就行了。这里的有效身份证件可以是身份证、移民纸、护照、驾照、枪证任何一种带照片的合法证件,但没有户口本这种概念。


所以人家完全不会琢磨什么积分落户,什么要当哪里人。我定居到这里了,我就是这里人。本地政府如果不能平等对待我这种新来居民,呵呵,管你市长、省长等着下课吧。



当然身为中国中产的你也可以自我安慰一下,反正不管户口是哪里的,都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定居了,毕竟享受到了大城市的便捷条件,但你孩子的学校不会安慰你,你就是主流媒体中称之为“非京籍家长”的一类人。


外地人的孩子,从九年义务阶段开始老老实实的当“借读生”吧。反正到了初生高的关键阶段,只有9类特别的没有本地户口的孩子才能报上名,符合这9类条件的人,要么是定向吸收的高精尖人才的孩子,要么是来自部队、国企等特殊体制里面人才的孩子,想必忙活了十几年都没本地户口的广大中产也不会是这凤毛麟角的一小撮。


教育和户口挂钩是中国特色,加拿大教育和迁徙一样都属于“开放式”体系。你到了这里定居,有了固定地址,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就可以就近给孩子报名学校了,而且一直到高中,都是全免费的。


说起来加拿大的学校也很蠢,不懂什么教育产业化,全部依靠政府拨款,尽量缩小每个学校之间差距。有时候人家学校想自行筹建一个图书室或者小游乐区都得举办一个慈善嘉年华活动,让孩子义卖各种小玩意从附近居民手上筹点经费。这要是换做我们常见的做法,给孩子们订几本复习资料,假期多安排一点补习班,分分钟就摆平了。



教育如此,孩子的问题解决不了,也可以选择不生。毕竟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很多国家,不生孩子也是一部分人的人生选择。但生不生孩子,人都是要面对生病这个问题的。


被流感击倒的那个中年中产家庭,面对“一天2万起”,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的ICU医疗支出也只能感慨:钱不够用,关系不够用。在北京有房有车,休假能出国旅游,平时能感慨岁月之静好的人们,有几位能承受住一天两万的支出?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有一个定义,一个家庭在扣除基本生活费后,医疗支出超过剩余收入的40%,就属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上个月,福布斯中国发布了一个关于国内新中产阶层的调查,调查显示60%的中产人士年收入在30万人民币以下。也就是说国内的中产朋友们,遇上了ICU可能撑不了几天就会遭遇世界卫生组织口中的“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


中文管这个叫因病返贫。


但对于加拿大这种有全面医保福利的国家来说,个人不会产生大额医疗支出。ICU就算收100万一天,那也是医院和政府之间的事情,反正自己安心养病就行了。如果没有住院,那还有个自行购买处方药的问题(加拿大自由党政府已经决定要把核心处方药价格降一半),真住院了,所有费用都是走医保,病人唯一需要的事情,就是报一下医疗卡号。


所以,中国大陆常见的因病返贫,医院里和网上到处借钱的病人家属在加拿大并不存在。不仅是加拿大,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不存在这种情况,比中国人口密度高得多,城市人口比例也高得多的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同样也不存在这种情况。


 (小资料:韩国人口一半集中在首尔都市圈,高达2500万,日本东京有3600万人,北京人口只是排第七,大部分是山地的中国台湾人口密度是大陆五倍,韩国人口密度是中国的4倍,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国大陆的2.5倍。)



另外,当人遇事时,很多时候必须要面对法律体系,和政府打交道,这时候,中国的中产大概也只有羡慕加拿大人的份。前面说到医疗,加拿大人看病是不需要找关系的,对医院来说,只看病情轻重,不看病人身份,是流浪汗还是官员,都是一样的,当然更不存在高干病房一说。


不光看病不需要找关系,所有和政府打交道的事情,都不需要找关系。我们加拿大必读就反复提醒过,凡是声称与加拿大政府有特殊关系的中介,必属骗子无疑。加拿大政府系统,以廉洁和服务而著称,所有和加拿大政府部门打过交道的大陆同胞,都会惊讶于这里公务员态度之好,真正体会了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加拿大海关情况例外,口碑很差,不知为什么),热情的公务员会帮你想办法,而绝不会整天想各种让你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刁难之举(不要举例子说加拿大公务员也有差的了,有点脑子应该知道哪里都有不好的,就是好坏比例的问题吧)。如果你对政府决定不爽,比如税务局,比如交警罚你,那请律师告他们就是,没准大家主动和解了。


加拿大还是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法院判决依据的就是法律,有没有关系也不在考虑之中,与其找关系,还不如找个好律师,或者给法官和陪审团留个好印象。


失业对中国的中产也是致命的打击,前一段不是有大公司的技术人员失业后跳楼吗?大陆没有真正的失业救济制度,拿凤姐的话说,挣不到钱真是有可能饿死的。


虽然失业对加拿大中产来说也是个大问题,但是加拿大人失业就会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障和政府提供的福利,比如收入低了孩子的福利金就多了(0到6岁的孩子,最高一年可以领到8000加元福利金),自己读书进修,低收入可以免去学费,每年可以享受各种退税,孩子看牙都是免费的。另外,社会上也会有像食品银行等五花八门的机构专门帮助低收入的人。


所以对失业的加拿大中产来说,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生活也能过得不错。加上免费教育和医疗制度,他们确实不是很需要大笔存款,所以加拿大收入不高的家庭,经常也是会出国度假的。

结束语:


所以说来说去,中国的中产阶层和加拿大人相比,真正的区别说起来就是一个:人生经不起任何颠簸。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幸福感很高,但是遇事随时沉底。拿大V们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国,向下流动的通道始终是打开的。而加拿大的中产们,想向下还不是很容易。
 
这是现在的情况,加拿大必读真心希望祖国也能像加拿大一样早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要再出现因病返贫、老无所依的情况,毕竟中国人以吃苦勤劳而著称,改革开放三十年也为国家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不像有些人污蔑的一样普遍素质低。我们的同胞同样有资格享有公平的教育和医疗。
 
爱同胞,爱祖国,就一起努力让社会更公平吧。




【魁北克、安省欢迎你】

我们魁北克、安省移民留学交流群

已经陆续先后开启

添加加拿大必读小编个人微信(ID:yiqijianada

通过人工验证后,即可加入我们的交流群哦~


你还可以关注这些: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