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未来人口将突破3000万!有三大证据证明“可能性太大了”!

2016-06-22 深圳梦

近日,经济学家樊纲惊天预言:“深圳未来人口将突破3000万”的新闻,引发了深圳人的关注。深圳梦发现了深圳未来的发展的三个证据,供大家参考。


樊纲惊天预言:深圳未来人口将突破3000万!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张小玲


樊纲,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注于国内宏观经济及中长期制度领域,关于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多次被历史验证。

近日,他在中国城市化学术研讨会上预测深圳未来人口将突破3000万。假如这个预测成真,深圳将会变成什么样?

大城市越来越拥堵,小城市住房过剩


中国城市化学术研讨会昨日在深圳结束,谈到中国城市化问题,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提到,深圳、北京、上海都有目标人口,北京一开始定1500万,现在定到了2000万。

深圳最早定800万,后来定到1300万,现在已经是2100万。现在是限制大城市人口的增长,然后鼓励大家在小城镇。他认为,深圳未来人口将突破3000万

樊纲介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最重要的效果就是有集约效应,有人口集聚产生的市场、服务业的发展等,创造更多的就业。工业化阶段第一阶段一定是向大城市集中,取得人口集中、产业集中的效果。

“但这么多年一直想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结果现在就导致各种城市病。一方面,大城市拥挤,因为原来就没计划这么多人,路也窄,路也没通,各种基础设施就不够那个规格,那么这时候人来了,那当然就是拥堵、拥挤、房价飙升,深圳最近又翻了一番的房价,老百姓都喊贵。”

樊纲认为,一定意义上是因为最早深圳希望是1000万人口的城市,结果现在2000多万。另一方面,小城市的问题是住房过剩。所以一方面大城市越来越拥堵,另一方面小城市被荒废,然后资源产生很大的浪费。

对比首尔,深圳人口密度并不算高


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胡彩梅介绍,我国目前共有特大城市16个,其中超大城市6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和重庆,剩下还有10个是特大城市。

这几个超大城市人口密度,上海是6100人/平方公里,北京为5500人/平方公里,广州-佛山为6000人/平方公里,深圳是6900人/平方公里、天津是5400人/平方公里,首尔为10400人/平方公里。

“从这个对比来看,我们国家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并不算特别高。这也说明,未来人口还会继续向超大城市集聚。”胡彩梅提到,16个特大城市,到目前对于全国GDP贡献大概达到30%,也算是比较大。

胡彩梅认为,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屡控屡破,从世界的规律来看,中国将来还会发生人口进一步向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集聚。

未来城市要淡化行政区划,走大都会区的发展道路

“房价上涨过快也是城市病。”胡彩梅说,特大城市的房价上涨过快,公共服务短缺现象也比较严重。

“未来城市要更多的是去淡化行政区划,走大都会区的发展道路。”胡彩梅认为,大“都会区”也就是由轨道交通连接的区域,国家未来也要不可避免地走都市区划的发展道路,但从城市规划角度还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也是问题。

综开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由于城市化农民工的早退,使中国提早进入“刘易斯拐点”。到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会急剧上升,也使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最重要的是影响内需市场,深圳也是如此。

“这会使城市缺乏熟练工人,要转型的时候发现没有熟练工人。”郭万达认为,现在特别需要培训劳动力,因为缺乏熟练工人,没有技术的积累。

深圳梦特别整理了下面三个证明:

证据之一:

深圳地铁欲与东京比密度 远景规划将达1080公里


近日召开的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15年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2012-2040年)》。根据该规划,深圳城市轨道网络远期共规划20条线路,总里程约748.5公里(含弹性发展线路约73.7公里);同时规划了5条城际线路,形成约146 .2公里的城际线网,加上国家铁路,深圳轨道交通总里程远景规划将达到1080公里,轨道规模和密度与东京等国际先进城市基本相当。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深圳市干线道路网规划修编》。此次修编工作,重点加强深惠莞干线道路的衔接,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强化城市内部新区之间以及新区和中心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突出干线道路和轨道交通的协同发展。根据规划,深圳将继续保持干线道路网“七横十三纵”的总体布局,干线道路网总里程约759公里,比上一轮规划的路网规模增加44公里。


东京圈人口:3613万人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外媒称,日本总务省26日发布的人口普查初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包括外国人在内日本总人口为127110047人,较2010年上次调查时减少约94.7万人,降幅为0.7%。这是自1920年统计开始以来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据首次出现负增长,再次凸显了人口减少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东京圈(埼玉、千叶、东京、神奈川)人口增加约51万至3613万人左右,东京单极格局持续。人口普查数据是各种统计的基础。


证据之二:

大深圳何止于“大”,湾区是未来方向,人口至少是3000万


北美旧金山湾区


深圳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际是,这也正是区域经济融城的方向。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高价值服务、高技术研发等高端业态,提升湾区经济核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开放互动、集聚外溢的湾区经济。


湾区概念,应该是2014年深圳市长许勤提出来的,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广东十三五通过:“实际上湾区经济不是深圳自身一家的,而是粤港澳共同来推进的。”许勤介绍,目前粤港澳整个地区的GDP总量已达到一万数千亿美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超过两万亿,甚至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到2020年以后,相信可以达到3万亿美元。“所以该区域如何能够打造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湾区经济,需要港澳的政协委员更多地形成合力,来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使得该区域成为全球最活跃最强大的经济湾区。


在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湾区中,旧金山湾区显得“特立独行”。与东京湾、纽约湾不同,旧金山湾区不是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而是依靠科技、产业发展起来的世界创新中心。硅谷,在其中扮演着类似发动机的角色。


湾区实际上是一种都市群的发展理念,不突出个别城市,而是协调周边,产城融合,生态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区域竞争合力。区域城市各自为政的时代将过去了!


美国硅谷,也并非在一个城市,硅谷是由许多的城市所组合而成的。加州有两个世界著名的都会区,一个是南加州大洛杉矶地区,一个是北加州旧金山湾区,简称湾区(BayArea)。旧金山湾区的南湾(SouthBay)地区便是硅谷中心地带,像是圣荷西(SanJose)、桑尼维尔(Sunnyvale)、佛利蒙市(Fremont)、圣大克拉拉(SantaClara)、库帕蒂诺(Cupertino)也属于硅谷。

依此来看,珠三角,深莞惠未来的发展,硅谷并非限深圳,南山,很可能扩展至东莞及惠州,华为终端迁移至松山湖就是一例。另外,从政府层面看:《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2014)》提出:东莞东南组团被定位为对接深圳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仅“深圳”字眼,出现过130次。“莞深”字眼出现过55次,其中提出:深度拓展与港澳台合作,主动承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辐射带动,共建粤港澳国际大湾区;促进区域边界地区合作发展,重点加强西南组团与深圳大空港地区、前海地区、广州南沙新区等的战略合作。

尽管政府十三五计划删除了“超大城市”一词,实际上,强大并不限于面积上,房价上和外强上,而是城市精神内核。所以未来的大深圳,应该是大湾区的方向。从这一点上看,深莞惠的方向,就如何互联网+一样,城市的“跨界融合”是必然之事。

世界银行2010年一项统计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曼哈顿、旧金山湾、东京湾、伦敦湾、香港……这些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大都会,以高额的经济总量、宜人的环境和多元包容的氛围,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于湾区经济的想象。


不同的湾区优势各异。纽约湾区,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是国际湾区之首。东京湾,以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形成的工业带,产值占日本GDP的40%,人口三千万以上,同样这里还是日本的能源基地、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


但值得警惕的是,深圳人更热衷探讨、借鉴的应属旧金山硅谷湾区。地处加州北部、环绕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海湾共有9个县,城镇多达101个,面积17955平方公里,总人口数只有在700万左右。这个依托高端科技发展起来的世界级湾区与深圳类似,不是美国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它更多以科技为主,并依托科技产业带动金融、旅游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证据之三:

马书记说,深圳机场吞吐量过亿就可能太大了



在1月31日的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参加了龙岗区、坪山新区、大鹏新区的联组讨论时,时任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备表示,和惠州合作,在东边打造深圳第二机场。深圳机场一年吞吐量4000万,已经接近5000万的极限,龙岗和坪山还有很多空地。对此,马兴瑞表示,惠州有军用机场,去年已经正式开飞了,效果还可以。不过,张备表示,惠州的机场太小了。


“可以调研一下,惠州机场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离深圳有多远?那个机场能不能改扩建?”马兴瑞表示,深圳机场5000万的吞吐量不见得到顶,七八千万没问题,过亿就可能太大了。马兴瑞透露,下一步,深圳市已经立项搞机场第三条跑道了。


深圳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1480万人。未来十年可能会超乎想象。


来源:深圳梦(SZeverything)综合自:南方都市报  记者张小玲


关于深圳的一切,让我们一起成就深圳梦,请关注公众号:SZeveryth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