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想唱反调,不过李院士的“重磅结果”真是需要谨慎对待

王宇歌/Mark Hanson临床科研 2020-02-27
“点击↑↑↑,关注临床科研进展”

声明: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一直对同行及其研究深怀敬意。
我们讨论的目的,只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只是为了促使更科学严谨。


背景

截止2020年2月5日早7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全球确诊23,878例,死亡数已经达到492人;还有更多的危重患者,肺功能正遭受严重损伤。
面对肆虐的疫情,在寻找新疗法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情况下,但是还有另一种选择:尝试现有药物,看看它们是否具有抗新病毒的活性。
这当然是科研人员的使命。

于是,我们看到:

很感谢李院士团队的工作。
但是,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1. 这是体外实验。

在冠状病毒的Vero E6体外系统中,只要提高各种抗病毒药物浓度几乎都能杀死病毒。
而体外实验到临床应用的距离,比十万八千里还远。
更不用说是进入到诊治方案。

2,关键的是浓度问题。

我经常做达芦那韦抑制HIV实验,5微摩尔都是高浓度了;300微摩尔肯定能杀病毒,但T细胞一半都死了。

很希望上述报道内容只是记者的想法,以院士的口气说出来。

我们治的是人,不只是杀病毒。
对于杀毒,关注点在于疗效;但对于病人,疗效和安全性都要兼顾;而对于轻症患者,安全性更重要。
目前的报道,2019-nCoV感染者大部分都是症状轻的患者。这么高风险的使用剂量,看到这一点,我竟然有点痛不欲生的感觉。

3,对比下我们昨天刚解读/批判的Remdesivir。

在我们编辑这篇文章的几小时前,一项涉及有Remdesivir的体外实验文章上线,抑制2019-nCoV EC50只要0.77微摩尔。

这项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成果是:找了的氯喹这个便宜又可用的药物。有效剂量人体可以耐受。

我们的今天另外的一篇推文将由朱永红博士重点对该研究结果进行解读。


所有人都期望尽快找到治疗2019-nCoV感染的药物,特殊情况下确实也需要突破常规。
但是,以科学的方法来做是最基本的科学规则和伦理要求。

再说一遍,科学的事情,请由科学家来解释,更需要谨慎对待其结果。


文献来源:
https://www.nature.com/
封面图片来源:
姜铭涛博士

本文在王宇歌博士的微博基础上修改,感谢王博士授权。

更多信息,请直接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者“Read more”。



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始终致力于分享临床科研设计和临床论文写作规范。
目前有4个临床科研群(免疫病、血管病、肿瘤、变性病等)/2个医生英语群/meta分析群/访问学者-博士后群等专业交流群。如需进群,请添加管理员Henry微信
温馨提示:添加管理员微信时请备注(“姓名/机构/专业”,否则不予通过),以便我们邀请您进入相应交流群。

点击↓↓↓,关注临床科研

广而告之


美国恒祥咨询,专长于为医学生物研究者服务。


扩 展 阅 读

正在做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的Remdesivir(瑞德西韦)是神药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