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标魔圈所,中国律所该如何转型?

xiaojing 法嘉LAWPLUS
2024-09-07

笔者Xiaojing曾在某魔圈所任职18年,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与法律科技方面的工作。这段非典型性的律所工作经验与近20年的时间跨度,让笔者从管理、运营的独特视角,观察、理解与思考,在全球经济的潮起潮落之中,这家国际律所如何从容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始终屹立于潮头。



之前的文章《揭开魔圈所的管理演进之路》梳理了魔圈所Z律所近20年的管理演进与科技转型,本文暂且抛砖引玉,结合对中国法律市场的观察,谈谈有哪些地方是中国律所值得借鉴的、哪些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启发。


一、给战略思考留足空间


从前文的分享,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战略的力量,提前部署才能在大风大浪之中处变不惊。然而,战略思考在一个组织中必须由最核心的领导层做出,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工作。


与很多中国律所不同,Z律所负责管理的高级合伙人很多都不负责具体业务、不直接为客户服务,只专注于律所的管理与战略,所以,有时间、有精力思考战略,并与不同级别的合伙人、专业人员沟通,思考未来的布局,推动战略的实施。


表面上看,这样的安排代价不菲(如果把这些高级合伙人的时间转换成对客户的服务),但其实,为Z律所避免了因为战略思考不充分而带来的更大的损失。而且,正是因为每位负责专项管理的合伙人都曾经是在某业务领域非常资深的专家,所以他们对客户、对业务、对行业都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再加上在Z律所的文化中长期浸润,深知在实施部署层面可能面临的问题。因而,他们的战略思考才能够在多维度上整合、产生巨大的价值。


对律所而言,时间用在选择正确的方向上,比用在做业务上,更具有价值


二、提升用户体验,推行难而正确的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律所意识到长期主义的重要性,开始努力推行那些难而正确的事,比如知识管理和律所转型。但即使律所高层都大力支持,往往还是难以持续推进。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有一点可能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要带着同理心,把律师当成律所的用户以用户思维为出发点,努力提升用户体验,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摊派任务、下达命令。


就拿知识管理来说,很多律所都觉得知识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需要破除知识分享的观念障碍之外,最大的阻力就是知识管理太耗时、耗力,为律师增添了额外的工作负担。


知识管理是一项重运营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创意可言,就是日复一日地坚持,需要有规律地、定期地投入。而律师往往需要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任务,难以留出固定时间投入做知识管理。即使有些律所已指定律师甚至合伙人专门负责知识管理,但其中琐碎的工作也难以凭一己之力完成。


所以,如果不能以同理心、用户思维来思考,提升律师分享知识成果的体验,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律师完成任务,反而容易招致律师的反感甚至抵触。


那Z律所这么多年来是如何做的呢?


Z律所首先更多地运用同理心考虑律师的感受,尽量让他们能十分便捷地共享知识,尽量用鼓励、奖励来促使律师贡献知识分享,而非摊派或指令。


比如,Z律所很早就已经建立的层级分明的知识管理团队,有专职律师管控所有的内容输出、有专业人员负责内容的分享与整理、还有专门负责各个知识管理平台的产品经理。各级人员相互配合,共同保证知识管理的持续输出与更新。律师的知识分享过程也很便捷,只需对接特定的知识管理团队,无需做太多琐碎的工作。


再比如,之前文章中提到的Z律所有专门的中台专业人员辅助律师用法律科技产品,大大节省了律师的时间,也让律师的使用体验大大提升,律师才有动力更多地使用法律科技产品,推进律所的科技化转型。


三、以商业思维运作律所


2018年底,我曾到Z律所总部短暂访问,与当地同事一起工作。当时,最大的感触是,Z律所是一家完完全全的商业机构,律所的所有运作都是在深刻理解商业本质的基础上设计与执行这可能是中国律所与外国律所最大的区别。


这种对商业本质的理解,不仅是从客户的角度,对法律服务对象以及需求的理解,更是从Z律所内部管理的角度。简而言之,就是律所是盈利机构,必须在合法合理的框架下,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一)引入非律师专业人员


与绝大多数的中国律所不同,Z律所的非律师专业人员的比例非常高。前几年的数据就显示,Z律所的律师与非律师专业人员的比例已接近50:50。这里非律师专业人员,既包括行政、财务等运营律所必备的人员,也包括市场扩展、培训、法律科技专家、项目经理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而且这种用更多非律师专业人员协助律师工作的趋势一直在持续。


也许有人会担心,让更多的非律师专业人员参与客户项目是否会影响律所的服务质量。其实,用流程管理的角度分析,就不会产生这种顾虑。


如果我们拆解律师的具体工作,就会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需要应用其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如果只保留这部分最具价值的部分给专业律师做,而把相对辅助、甚至繁琐的工作交给非律师专业人员完成。不仅能节约律师的时间,更能让律师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工作,让律师工作更有效率。


而这中间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要能够拆解律师的工作、协调好各方的工作流程,设置律师检查、监督非律师专业人员的工作流程。


这就是为什么Z律所之前要引入精益管理与法律科技,必须确保整个工作流可拆解、可连接、质量可控


(二)增强律师的财务管理意识


这些年,Z律所一直在所内推广财务管理意识,并推行自律的财务管理方针。一方面,不仅要求合伙人了解律所的财务管理知识,也鼓励年轻律师参加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律所的运营在财务上也非常自律,严格控制不必要的支出。


律所是一家商业机构,而每一位律师都需要从财务与商业的角度看待律所的业务—怎么做才能让这一机构的利润最大化,律师并不是工作时间越长,对律所的贡献越大,有时恰恰相反


比如,很多律所的高级合伙人常常事必躬亲,从客户业务到律所管理都投入大量时间。这从财务角度,其实是不利于律所的利益最大化的。高级合伙人的时间在每一项目中投入的时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度,而不是越多越好,投入越多对于律所而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高。如果把该项目作为一个单独的运营主体来看,甚至可能产生亏损。


合理利用合伙人的时间,才能为律所创造更多效益。


对目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而言,财务自律也显得尤为重要。财务自律不仅仅是节流,更是管理好现金流,把钱花在更有价值的长期投资上。


比如,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Z律所能避免大规模裁员,也是因为律所一直严格遵循谨慎的现金流管理方式,保证在市场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仍保证有足够多的资金应对日常人员以及运营的开销。又比如,律所这么多年来在科技产品、建设中台上的投资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管理以及运作好资金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借力外脑,多维度提升专业性


现在许多律所都提出要提升专业性,但往往局限于业务的专业性。其实,律师的专业性,特别是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往往并不止于业务的专业性,而是多方位、多维度的,如商业的洞察能力、对新科技的理解能力、财务管理意识、演讲沟通的能力等等。


律师业务的专业性可以通过知识分享、知识管理来提升,那其他方面的专业素养呢?


Z律所这些年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律师的全方位专业素养,从商业技能、管理能力、科技新知、甚至心理及个人成长,无论是通过专属的内网平台、外部网络课程、还是聘请专家现场培训, 都不惜重金聘请该领域的顶级专家,购买、引进精品课程,供全所人员使用。


可能有人不理解,投资在这些非业务专业领域的价值何在?其实,现在影响客户选择律所、律师决策的因素,早已超出单纯的业务能力,而是更全面、更立体的方方面面。如果一位业务能力很强的律师,却不知如何将这种专业能力展示给客户,也是很难打动客户的。


以上,只是平时对法律行业的点滴观察、思考,难免有所偏颇,欢迎各位同行交流指正。



作者介绍

Xiaojing,热爱创新、勇于折腾的非典型性法律专业人士,也是播客节目《创新驱动力》的主理人。最近,离开了工作18年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开始创业,专注法律科技与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帮助法律专业人士更从容地面对不确定性。欢迎添加微信号InnovationMomentum了解更多详情。



*本文不代表法嘉LAWPLUS官方观点,插图来源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如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周我们通过两篇文章分享了律所在数字化进程中遇到的系列问题,并试着从中总结出中国律所转型的新思路。


企业的法务合规部门日常工作与律所差异很大,但两者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文档、合同,这些工作又杂又多,成本不菲。因此企业法务部门实现数字化,不仅将法务部的工作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能降低相关成本。


为了帮法务合规人更好的了解和落地数字化,法嘉邀请了德国汉高集团北亚区(大中华区、韩国和日本)总法律顾问沈悦志先生与资深互联网科技专家一起,于12月3日开设《变革管理——以公司数字变化为例》为主题的课程,这也是法嘉卓越法务与合规精英班首次加入数字化转型相关内容。届时,我们将围绕以下主题,深入探讨法务部在数字化变革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为什么要发起变革

  • 如何了解业务和法务自己真正的需求

  • 变革+实现=需要可落地的资源

  • 其他部门是阻碍?不,我们要联盟!

  • 如何在变革中建立反馈机制


为了回馈广大嘉友们对法嘉的支持,本次我们将给出2名免费旁听的名额,嘉友们可以在下方扫码报名。


课程时间:2022年12月3日 14:00——17:00


扫码报名免费旁听席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法嘉LAWPLU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