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律适用》2023年第5期要目




《法律适用》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74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29家,非核心期刊51家,集刊85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3年4月30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8472位作者的293638篇文章,总期数17472期,总字数26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采购热线:010-82668266
《法律适用》2023年第5期要目

【特稿】

1.协同视域下企业合规相对不起诉制度研究

王旭光

【法学论坛】

2.论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制度设计:保护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新视角

刘俊海

3.当事人约定合同成立时间的限制

罗昆

4.监督过失犯罪因果关系法理辨析

梁苏琴、郝银钟

5.网络时代版权犯罪行为类型的扩展路径

黄朝军

6.论刑事涉案财物处置中案外人的权利保障

张元鹏

7.刑法规制错误汇款领受行为的反思与立场回归

周光营

8.论在线诉讼的功能定位

郭丰璐

【案例研究】

9.私募资管产品缔约时风险揭示义务的司法认定

——上诉人潘某与上诉人长江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第三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私募基金合同纠纷案

上海金融法院课题组

10.爬虫协议作为商业道德评判行为正当性的考量维度

——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曹丽萍

11.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适用范式研究

——以支付宝唤醒策略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为切入

徐俊

【法官说法】

12.行政复议与应诉若干实践问题

郭修江、林璐

13.争议实质性化解视域下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建构解析与发展路径

——基于四类行政案件管辖权下调的再优化

李金刚、王全泽

14.民政部门之遗产管理人角色相关疑难问题辨析

宋毅、史智军

【问题探讨】

15.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16.融资性循环贸易纠纷裁判路径实证研究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17.统一夫妻共同遗嘱裁判尺度的方法研究

——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互动为分析视角

林挚

18.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附条件上诉的问题及对策

赵何佚玺

【特稿】


1.协同视域下企业合规相对不起诉制度研究


作者:王旭光(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内容提要:随着检察机关涉案企业合规试点改革的推进,对企业合规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理论逻辑、具体设计及协同开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在制度逻辑上,当前服务大局需要成为该制度目标的明显面向,现有立法和实践等决定了企业合规相对不起诉的模式选择,合法性、合理性、合规律性等原则指明了其内在价值遵循。在制度设计上,应当围绕“对谁用”“谁来用”和“如何用”等问题,理清制度适用条件、适用主体及其职责并完善具体程序设计。在操作层面,需要从促进公检法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约配合,做好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衔接,发挥检察业务融合的助益效果等方面,提高企业合规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协同水平。


关键词:企业合规;相对不起诉;制度逻辑;程序设计;制约配合


【法学论坛】


2.论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制度设计:保护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新视角


作者:刘俊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公司ESG信息披露可提振消费信心,创造股东价值,鼓励可持续投资,维护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建议将ESG信披义务法定化,拓展ESG三类信息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八项披露原则。为杜绝虚假信披乱象,立法者应允许、鼓励并规范增信服务。审计机构是审计服务最终用户的受托人与看门人。在承认财务报表与ESG信息可分割审计的基础上,要允许公司自由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增信服务提供商与被认证的独立第三方提供增信服务。《证券法》与《虚假陈述司法解释》应基于ESG投资的特殊性量身定制精准的民事责任规则。基于交易因果关系中不同投资者对“诱多”或“诱空”概念的不同理解,法院在认定ESG信息虚假陈述与受害者投资者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要审慎斟酌ESG投资理念的深刻影响。为预防苛责或脱责,建议重构审计机构的四梯度民事责任体系。


关键词:ESG信息披露;消费者;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审计机构;侵权责任


3.当事人约定合同成立时间的限制


作者:罗昆(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合同法理论上就是否允许当事人对合同成立时间进行约定长期存在争议。《民法典》第483条就合同成立时间的判断确立了承诺生效合同成立的原则,以及“法律另有规定”和“当事人另有约定”两项例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规范基础在于契约自由,但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合同成立时间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合同成立时间的规定包括原则性规定和“法律另有规定”,后者应当从缔约方式与特别成立要件两个维度进行解读。经逐项检视可知,这些规定部分属于任意性规定,部分属于不能通过约定排除的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尚未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时合同便成立,但不能约定一方当事人已经履行合同主要义务后合同仍未成立。


关键词:民法典;合同;成立时间;任意性规定;强制性规定


4.监督过失犯罪因果关系法理辨析


作者:梁苏琴、郝银钟(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法治研究院)


内容提要:监督过失犯罪,其成立范围没有脱离过失犯罪理论的共通原理。不过,监督过失犯罪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对其成立范围应做准确理解,需要关注被监督人故意犯罪、监督人履行注意义务以及因果关系阻却等情形。监督过失犯罪因果关系具有间接性、客观性和规范性,这是认识监督过失犯罪的重要内容。与其他犯罪类型的因果关系不同,监督过失犯罪因果关系还具有层级性或链条性。确认监督者的过失责任亟需构建合理的辨析机制,以确定监督过失犯罪因果关系可以回溯的环节或阶段。


关键词:监督过失犯罪;注意义务;因果关系;客观归责


5.网络时代版权犯罪行为类型的扩展路径


作者:黄朝军(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网络时代版权犯罪行为类型带来了诸多变化。当前,我国《刑法》第217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罪,在犯罪行为类型方面具有以营利作为唯一的目的类型、以擅自复制发行作为主要的情节类型、以传统作品等作为主要的对象类型等特征。然而,这种以传统版权犯罪为立足点的刑事立法模式,存在非常明显的目的类型的过于单一、情节类型在网络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对象类型对于网络犯罪适用上的困难等阻碍相关罪名充分发挥打击严重版权侵权犯罪行为,有效保护权利人和社会利益充分实现的功能。因此,可以从将非营利目的纳入犯罪动机类型、通过司法解释将网络特有行为纳入其他严重情节,以及对犯罪对象类型进行适度的网络化拓展等路向,实现网络时代版权犯罪行为类型的有效扩展,保证网络时代版权犯罪的相关规定有效打击相关版权犯罪行为功能的充分实现。


关键词:网络时代;版权犯罪;犯罪行为类型;非营利目的;扩展路径


6.论刑事涉案财物处置中案外人的权利保障


作者:张元鹏(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企业合规检察研究基地)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稳步提升,刑事涉案财物的处置对当事人以及案外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从当前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来看,刑事诉讼案件的涉案财物处置中对案外人财产权保障不足,缺乏必要的救济程序,影响了对案外人利益的保护。具体包括:案外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案外人的程序参与权缺乏保障、案外人的异议权难以实现、案外人的再审申请和单独起诉难以实现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加强案外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保障,包括扩展案外人参与诉讼的渠道以及构建案外人的参加之诉,以切实保障案外人的财产权益。


关键词:刑事涉案财物;民刑交叉;案外人财产权益


7.刑法规制错误汇款领受行为的反思与立场回归


作者:周光营(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


内容提要:存款是存款债权与存款现金的结合,具有准物权属性。社会发展带动货币表现形式多样化,存款的信用货币属性与数字化特征使得其与现金并无本质区别,应当承认收款人对汇款的占有并适用“占有即所有”规则。错误汇款完成的同时,汇款所有权随占有改变一并发生转移,汇款人只能基于债权提出请求。主张刑法规制错误汇款领受行为的观点主要从民事救济力度不足出发,是基于利益衡量对公平正义的主观解释,不当扩大侵占罪的对象与法益范畴,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同时面临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障碍和原因法律关系评价不平衡问题。应当回归谦抑立场,以民事途径进行救济。


关键词:错误汇款;占有即所有;非法占有目的;原因法律关系


8.论在线诉讼的功能定位


作者:郭丰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如何定位在线诉讼的功能,是建构与完善在线诉讼程序规则需要厘清的基石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功能等值论”,强调以线下诉讼为基准来定位在线诉讼的功能,这一方法论虽然有助于防范技术风险,但也对在线诉讼的功能发挥构成限制。事实上,在线诉讼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效率维度,而是呈现出多元化、递进式的功能面向,包括提升诉讼效益、调适个案公正与促进司法转型。同时,囿于在线诉讼对技术的高度依存性,其功能发挥存在一定的边界,不仅受限于技术固有的局限性,而且受制于司法和技术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在线诉讼;诉讼效益;个案公正;司法转型


【案例研究】


9.私募资管产品缔约时风险揭示义务的司法认定

——上诉人潘某与上诉人长江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第三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私募基金合同纠纷案


作者:上海金融法院课题组(上海金融法院)


内容提要:金融产品相关信息的告知说明范围以及风险揭示义务的履行程度,要根据产品本身的特征、信息的重要性程度、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度等因素综合考量。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资管产品,在开放期交易时资管产品持有的部分债券已发生对产品风险有重大影响的市场变化,在估值无法反映资管产品价值波动风险且投资者不能随时退出的情况下,管理人应履行告知说明义务,以充分揭示产品风险,否则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关键词:资管产品;告知说明义务;缔约过失


10.爬虫协议作为商业道德评判行为正当性的考量维度

——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作者:曹丽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


内容提要:被诉行为正当与否要以商业道德作为判断依据时,有必要谨慎考察商业道德内容。爬虫协议(Robots协议)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搜索引擎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属于搜索引擎行业的惯例,但不具有技术措施的效果。本文通过评析针对性设置爬虫协议引发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从具体内涵、发展演变、法律适用和利益平衡四个维度,对与爬虫协议相关的行业惯例作为商业道德评判经营者行为正当性进行分析讨论,明确行业惯例会随着行业发展区分应用场景,通过考察行为效果、权衡多方利益、维护经营自主权等方面认定被诉行为的性质,认为在非搜索引擎应用场景下,应当对经营者所设置的限制他人抓取的爬虫协议给予更多容忍。


关键词:爬虫协议;搜索引擎;商业道德;不正当竞争


11.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适用范式研究

——以支付宝唤醒策略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为切入


作者:徐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


内容提要: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由于互联网以互联互通为基础,强调共享、共治、开放和包容,互联网竞争行为正当与否的判定应以互联网市场为场景展开,基于互联网商业伦理,对公共利益(市场秩序)、经营者利益、消费者利益作“三元叠加”的利益衡量。本文从一起涉App唤醒策略的新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例切入,遵循利益衡量的范式研究,深入讨论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适用,分析竞争关系在不正当竞争诉讼中的定位,在“互联网专条”法律规范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互联网专条”类型化条款的适用范围和“互联网专条”兜底条款的适用条件。


关键词: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利益衡量


【法官说法】


12.行政复议与应诉若干实践问题


作者:郭修江、林璐(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


内容提要: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既有区别,也有许多相同类似的规则。为统一法律适用,更加有效发挥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有必要对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相似、相近法律概念、实践中类似情况的处理规则,逐步统一起来。本文主要对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复议案件受理、复议案件审查决定,以及行政协议、投诉举报、政府信息公开几类特殊案件的审理规则等几个行政复议与应诉的实践问题,通过与行政诉讼类似规则的比较,分析阐释相关规则的具体适用。


关键词: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争议;出庭应诉


13.争议实质性化解视域下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建构解析与发展路径

——基于四类行政案件管辖权下调的再优化


作者:李金刚、王全泽(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


内容提要:通过对立法流变的梳理可知,行政诉讼级别管辖规则调整始终与所处阶段行政诉讼最迫切实现的制度目标具有同向性。因此,四类行政案件级别管辖下调后,在争议实质性化解不断被强调的当下,有必要从该目标出发重新审视级别管辖的功能、运行与改进。在“何级法院主导化解纠纷”的定位下,级别管辖制度应具备实质回应行政相对人诉权、匹配纠纷与法院化解能力、配合实现审级制度目标的功能,但通过对实践案例分析可知其未起到应有作用。核心原因即级别管辖规则未能准确识别相对人真实诉求、纠纷类型与主体化解能力不完全适配、未能有效衔接多元解纷机制等。对此,应采取理清诉权和审判权行使界限,激活提级管辖的实质性标准,探索争议实质化解配套机制同步下放等配套措施的同时,立足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争议实质性化解目标。


关键词: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纠纷化解能力


14.民政部门之遗产管理人角色相关疑难问题辨析


作者:宋毅、史智军(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内容提要:遗产管理人是《民法典》确立的一项新制度,对于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时的职责性质如何界定,实践中认识模糊,但民政部门的具体行为已体现出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并由此衍生了诸多难题。遗产管理人角色,是民政部门承担社会救助、养老抚幼职能在民事领域的延伸,《民法典》虽赋予了民政部门固定职责,但该职责并非以“行政管理”的角色出现,而是以替代或兜底性的“民事义务”主体出现,故其“履职”的规则是民事规则,未尽义务时所引发的诉讼和责任也应限定在民事领域。从《民法典》的规定来看,作为遗产管理人的民政部门在处理被继承人债务时,承担的并非法定清算责任,而是与其他遗产管理人同样的普通清偿义务。司法程序上,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指定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的前置程序,是存在争议的。债权人直接起诉民政部门要求清偿时,如果民政部门对遗产管理人身份无异议,法院可直接审理债务清偿纠纷;如果存在异议,则利害关系人应当另行提起申请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的诉讼,债务清偿纠纷之诉中止审理。为进一步发挥遗产管理人的功能作用,建议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系统规定遗产管理人履职的具体规则。


关键词:民政部门;遗产管理人;行政行为;民事义务;清算;清偿


【问题探讨】


15.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


作者: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兴起,人工智能与司法业务相互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在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司法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研发智能化辅助系统,实现了诉讼服务自动办理、语音识别转录、案件数字画像、类案智能推送等能力,但也存在审判智能辅助应用建设水平不足、案情智能分析能力不够、人工智能研发司法人才不足等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网络强国与数字中国,在此背景下,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推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智慧法院建设水平,有效推动法院工作现代化,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算法


16.融资性循环贸易纠纷裁判路径实证研究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囿于向银行贷款困难,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更为堪忧,为维持市场活性,扩大企业规模,不少中小微企业与非金融机构以“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融资模式,实现资金的拆借流转。通过检索海量生效裁判文书发现,融资性循环贸易因涉及交易主体众多、标的额大、交易模式复杂,当事人签订买卖合同的真实意图和表面意思不一致导致审判实践中产生法律关系认定不清、表面行为与隐藏行为效力认定难等困境。通过对融资性循环贸易纠纷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求此类案件的共性与规律,对于统一类案的裁判标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融资模式;循环贸易;真实意思表示;穿透式审判


17.统一夫妻共同遗嘱裁判尺度的方法研究

——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互动为分析视角


作者:林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


内容提要:从生效裁判文书中获寻借鉴,是统一类案裁判尺度的主要路径。对于法规范缺失的类案,索引过程可能面临争点众多、认定方式各异、价值导向多元、裁判结论反复等情况,检索制度预设的价值目标尚难实现,通过裁判形成实体法具体内容并累积性地反馈到一般规范层次目标更难落地。夫妻共同遗嘱制度即是如此。究其根源,与个案裁判缺乏“类案思维”,裁判方法差异相关。文章立足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原理,提出在法教义学框架内融入社科法学价值判断的裁判方法,通过统一裁判方法奠定类案对话基础,提取类案中的“最大公约数”,进而缓解类案索骥“自说自话”“无从类比”的尴尬,最终促进理论制度完善。全文以夫妻共同遗嘱裁判检验方法可行性,成功实践在遵循共同法律行为这一法教义学基本框架内,依托社科法学价值判断妥善处理立遗嘱人财产处分权与后位继承人期待权等矛盾,并建构夫妻共同遗嘱基础理论,据此为类案裁判尺度统一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类案裁判;夫妻共同遗嘱;生效与变更


18.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附条件上诉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赵何佚玺(四川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认罪认罚从宽中上诉权行使受到技术型抗诉的直接限制及操作技术上的间接限制。这种源于司法实践、制度、理论的多样态限制以“防止上诉权滥用”为理论背景,在附条件上诉的方案上达成共识。问题视角下,附条件上诉并未正面对上诉权的去留作出选择,可能忽视了刑事诉讼法中既有上诉权的制度意涵,容易引导效率优先的价值偏好,其对上诉权的否定缺乏法理依据,容易导致附条件上诉向附条件不许上诉的倾斜。其成因归纳起来,可能有二元价值张力的扩大化、相对主义的折中方案缺乏指向性、实践中存在一些对效率优先的机械解读。改革背景之下应当全面保障上诉权,不限制上诉权同样可以通过上诉不加刑原则限制条款的扩充来达到“防止上诉权滥用”之目的。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限制上诉权;附条件上诉;上诉理由审查


《法律适用》是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国家法官学院主办的应用法学理论刊物,创刊于1986年,现为国家A类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法律适用》杂志始终致力于促进中国应用法学的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刊物的学术性,突出法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着重对审判实践中的新型、疑难、前沿法律问题及典型司法案例进行研究。所刊发的文章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在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受各界读者的欢迎。


-END-

责任编辑 | 刘卓知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李婉秋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往期精彩回顾
《法律适用》2023年第4期要目
《法律适用》2023年第3期要目
《法律适用》2023年第2期要目
《法律适用》2023年第1期要目
《法律适用》2022年第12期要目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大法律信息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