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萃英好老师张帆宇!

兰州大学
2024-09-06


2000年来到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求学

张帆宇与兰州大学的命运之轮便悄然转动

他的课堂不囿于三尺讲台

科学平台、观测基地、实习资源

均被他充分利用

他说:“我没有技巧,我的技巧就是不断吸取不足中的教训,完善课程体系。”

对教学热情十足的他

坚持“课堂进现场、实践进课堂、

试验进课堂、思政进课堂”科教融合教学理念

一坚持便是十二年



“革新课堂教学模式”


上过张帆宇《普通地质学》的同学,大都会对这门课程印象深刻。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22级马世明轩同学回忆起张帆宇的课堂,最大的感受是“张老师讲课很细致,很耐心,不仅会给同学分享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研究热点,还会带来亲自收集的岩石标本供同学们观察。”

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是张帆宇精益求精的结果。从2012年在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任教开始,他就一直在思考怎么上好一门课,不断摸索怎样把课程内容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学生有收获。

2014年,在讲授《普通地质学》之初,他请来妻子旁听课程,并针对妻子没听明白的部分进行分析、总结、改进。“因为你自己懂,和你给别人讲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张帆宇很快地将《普通地质学》这门课程“讲熟”了。但他没有满足于“讲熟”。

2016年,课程教学改革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课堂更多地从教室搬到了现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依托榆中校区的地理环境和观测站展开现场教学。从学校一路走到萃英山上,他带领学生观察沿途的各类地貌地质和地质灾害现象,并加以讲解:“讲黄土是怎样沉积的,顺便又将重力运动过程和地层剖面绘制结合起来,讲完了安排学生自行取样,回到课堂做做实验。”让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他还将科研中的高密度电法、无人机Lidar、地震仪等运用到教学,让学生们在萃英山进行实践操作,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带进课堂,让学生的眼界开阔起来。

与学生一起开展第四纪地层剖面的现场测量

2000年,张帆宇还与刘平、张彤炜等老师组建《普通地质学》教学团队,在梁收运教授带领下开展“老中青、传帮带”的教学模式改革;张帆宇与刘平合作优化精选了基础地质认知实习的内容与践路;张彤炜则将《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中的理念、经验、方法运用到了《土力学》的教学中,助力了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的获评。

在不断努力”下,张帆宇主讲的《普通地质学》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还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并在学生中广受好评。但在被问及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否达到了理想状态时,他依然表示课程还需要进一步打磨:“你每年上一次你就会调整一次,就是会思考一下”。他准备了一个本子,将每次上课时觉得自己讲得不够好、不够深、不够透的地方都记录下来,以便下次授课进行改进和完善。

张帆宇坦言:“我没有技巧,我的技巧就是不断吸取不足中的教训,完善课程体系。”


“教好书,做好科研反哺课堂”


张帆宇对科研的热爱自本科阶段就埋下了种子:“我从大三开始接触滑坡地质灾害,就再也没有改变过研究方向,我特别喜欢我的工作。”

带着这份执着,他一口气在兰州大学读完了本科、硕士与博士学位。在谈到究竟是什么支撑他走了这么多年的科研之路时,张帆宇目光炯炯:“科研对我来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很享受的,我有时候做梦都在喊滑坡。”也正是这份对研究的热忱让他觉得“即便这个工作很苦很累,我也是很快乐的。”

成为老师的他将自己热爱科研带到了课堂上。对于他来说,讲课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普通地质学》是地球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知识多、概念多、理论多”的特点,地质对象的宏观性和抽象性,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张帆宇不拘泥于课本和板书,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一步一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在相对自由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他在授课中也获得提升:“通过上课会提升我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反过来我对科学研究理解了,讲课又讲得会更有深度。”“地质学课程中蕴含着很多辩证法与矛盾论的哲学与智慧。”

萃英山现场讲授罗盘测量原理与技巧

基础地质认知实习中与学生交流岩石特征的识别方法

张帆宇在授课的过程中,总结了普通地质学“三基五到”课堂与现场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完成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解,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践,结合授课内容进行互动探讨,完成野外实践中的走到、看到、摸到、问到、想到的环节。他在教学中对于基础理论和野外实践重视的同时,配合萃英山上的黄土滑坡科学观测站,现场向学生讲解各种设备的主要功能,还会进一步讲解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将科研融入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丰富学生的科研知识,为学生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团队成员张彤炜老师也谈到了科教融合的具体途径:“通过教学引起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实验室和研究生一起做实验,进一步申请创新项目,并结合研究方向发布一些成果。”


“学知识,学责任,有担当”


除了科研兴趣的培养,张帆宇还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塑造。“其实我现在上课的要求和我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地质兴趣、地质情怀。”张帆宇理解学生未来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但他认为对地球科学的学习会改变人的价值观,增进对世界、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张帆宇十分注重课程思政的建设。

岩石手标本物理性质识别的课堂教学

在普通地质学这门课程中,张帆宇传递的思政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哲学、地质美学、地质精神和地质知识。“要对这个自然界有一种敬畏。从哲学的角度,我们在看这个山,你怎么知道这个山没有看你呢?要用辩证思维去理解,做研究也要这样,要有辩证的思维,不断努力去探索。”

张帆宇以简明生动的方式将地球科学中包含的哲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对地质学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此外,张帆宇在课程体系里十分重视思维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加见识。

课程团队成员刘平老师也同样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讲述老一辈地质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带领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在向学生展示地质精神和地质美学。

2024年,是张帆宇执教的第十二个年头,借着他的“光”,他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感受地球科学的无穷魅力与科学研究的无限乐趣。张帆宇说,“我要做一个有责任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这正如他追求的那样,他在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收获知识,还要让学生收获知识化成力量的责任,成为国家和社会有担当的人。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兰州大学报》第1103期 

文字丨朱自君 杨政 牛月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黄芮博

责编|李晖

审核|法伊莎



兰大高教授的“典型”成长之路!

少年感的他,成长为兰大教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兰州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