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LUCKYLEE

其他

做了非诉之后还有机会转诉讼吗?

做过非诉工作但是又还想继续做律师的朋友,很多都会对诉讼业务充满期待。最近,我有一个朋友来问我一旦正式做了非诉,还有机会或者要怎么做才能转到诉讼呢?虽然我自己没有亲身实践过,但联系到一个成功从非诉转到诉讼领域的律师姐姐,她针对我朋友的问题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回复,希望她的回答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但以下建议仅供参考,建议多咨询其他一些人。Q1:非诉转诉讼的难度大吗?在求职过程中,非诉的工作经验是否对于诉讼来说没有“价值”,在年级认定以及起薪上不具有优势?如果有这方面的落差,自己如何进行平衡呢?律师姐姐的回答:不同的诉讼合伙人对于有过非诉经验的律师态度是不一样的。我求职的时候是有一个合伙人明确表示不想要有非诉经验的,他觉得有不利的影响。在他看来,有非诉经验的不如要一张白纸,直接做诉讼会更好。个人猜想这里面可能会有薪资方面的考虑;另外一方面,他会觉得做过非诉的人思维模式可能会转到那个方向,这和诉讼思维模式可能还不太一样。如果要转变过来,肯定还需要一些时间和适应过程,所以觉得索性不如要没经验的。但也有合伙人会比较开明,会觉得做过非诉也不定是个坏事,甚至是一个好事。因为非诉也会培养一些好的习惯,会比较严谨细致。因为非诉要求你非常仔细。而在诉讼工作中,特别是一开始的时候,也需要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另外有过非诉经验的律师,和纯做诉讼的律师相比,一开始会了解的多一点交易或者上市的情况。但这种类型的合伙人还是比较少,大部分的合伙人还是出于薪资的考虑,以及这个思维模式,他看想要一个纯粹的白纸的话,大部分人好像并不太希望有非诉的经验,不是一个特别加分的项。对于自己如何平衡,这个可能因人而异,及于个人,因为我以前做过非诉,我觉得自己确实挺不适应,挺不喜欢的,然后我就决心说,这个还是一定要转诉讼,所以我愿意起薪低一点,愿意把自己当做应届生那样0经验所以待遇上就是应届生的待遇,但我个人是完全能接受的。我自己平衡了一下,牺牲薪资然后换取一个转诉讼的机会。Q2.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法律咨询应该是法学生春节回家最害怕的事(附万能回复)

作为一个法学生,过年回家难免遇到周围亲戚朋友来咨询请教一些法律问题。但每次遇到这些咨询我都挺不好意思的,一是因为我并没有在法律行业的一线工作,法律实践经验不足:二是因为周围人咨询的问题面广,什么领域都会涉及,劳动争议、社保缴纳、股权代持、夫妻财产分割、刑事等等,并且咨询的问题也都很细节,毕竟大家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落地执行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的法律定性。显然,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把我打败(菜鸡流泪)这时候我想到了12348上的智能法律咨询,想要借此去更快速地找到答案。图源:中国法律服务网访问链接:https://ai.12348.gov.cn/pc/根据系统指引回答完问题之后就能得到一份相对定制化的《法律咨询意见书》乍一看,有理有据,或许能够解决咨询人40%的问题。但是真正上手用起来又会发现这个看起来智能的问答实际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这个问答咨询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至少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对于自己所处的问题也要有一定的认识,然后才能根据网站上提供的类别去找到对应能大致解答自己问题的板块。比如亲戚向我咨询他们单位未如实缴纳员工社保的问题,想要起诉用人单位,但是具体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就来请教我的意见。我得将他朴素的语言表达转译成法律表述,然后在12348的问题库里试图找到对应的类别。但是当我点开【劳动纠纷】这个类别,并没有直接找到【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这个类别,我只能尝试点开部分相近的问题,然后再去判断有没有相关的内容。oh!在【辞职辞退问题】这个类别下找到了!于是我顺手把这个链接发给了咨询我的朋友。希望能够解决对方的问题。如果不行,我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写在最后:从整体上看,12348上的智能法律咨询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让普通大众能够更快便捷地获取到其所需要的法律咨询,但仅仅是现阶段还不足完全解决问题。因为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些法律专业词汇,需要咨询用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自己所处问题准确定性。从咨询的用户端看,用户或许更想要的是类似于chatGPT那样的问答式AI,用户直接输入自己的问题,AI自动给出一个回答,而不需要用户一个个进行逻辑确认。但这里面的问题是通用型AI的能力还不足以对垂直行业的问题提供准确答案,详见法律人关心的几个问题,我们帮你问了AI。所以,看起来很酷的12348,可以用,但是也没那么好用。12348是一个很好的法律普惠工具,让大众对自己想要的法律服务更加触手可及。但个人觉得更理想的模式是每一个有志于打造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律师都能够将自己的日常接触到的法律咨询常见问答记录下来,打造属于自己的法律智能问答工具。工具体验链接:https://app.autodocs.cn/apdc/1054?dl=f1eff446cba2a279比如我是一个离婚律师,我能够把自己的know-how沉淀下来,解决60%想要免费咨询的客户问题,同时,筛选出想要进一步咨询并且也有付费意愿的客户联系这位专业律师。快速辨别出是不要钱还是不差钱的客户:)如果你作为一个律师,对于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法律智能咨询工具有兴趣,欢迎后台联系我一起来交流探讨呀!希望想法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防白嫖万能回复模板(请惠存,credit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干了这碗关于毕业论文的毒鸡汤

又到了每年开题答辩或是预答辩的时候,去年这个时候我因为论文的事情差点抑郁,但我也没想到这时候的我已经可以开始煮鸡汤给别人了。以上都是一些菜鸡的感悟,学霸级别请别往下翻。至少90%的人都是痛苦的写完论文,大家都是满面愁容,担心自己能不能顺利毕业;抱紧那个愿意给你很多反馈的导师,有人管你总比放养更安心,现在不被导师骂之后总会在答辩场被答辩老师骂;学校安排的每一次答辩都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发现自己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好好记下老师提出的问题,答辩完录音回去好好改;即便法大给了很长的论文周期,但是效率最高的还是春节到三月定稿;认真改大纲认真改大纲认真改大纲,不然匆忙的开始写正文之后,之后要是大纲逻辑有变,改起来更麻烦。你会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写了大几千字,然后整段被否定了,不删会被老师骂,删又会很心疼;把能想清楚的思路都写了,想不清楚的尽力写了;越往后大家都会自顾不暇,如果周围有学术大佬,建议从现在开始就抱紧大腿;看知网上论文总会觉得为什么别人写的这么垃圾都能毕业,为什么我还是在被导师否定?即便开题答辩没有过,之后还是可以继续换题(底线思维);如果对什么法都不太懂,那就建议写一个之后实践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例如公司法啥的;不建议写破产法,写不明白并且大概率也用不到;做破产业务大部分也不是破产法专业出身的;三万字的硕士论文大家一般都会写到四万字以上,论文厚度很重要,但是很少有老师真的一句句去看,最重要的还是选题、大纲、脚注和参考文献这些。暂时想到这些,有什么问题,欢迎公众号后台留言!配图是我被导师抓着改了18稿的大纲:)
2023年1月4日
其他

【思考】律所对于新人的期待是什么呢?

写在最前面前段时间暂时结束了一段律所实习,在实习结束之后我针对这段实习经历做了一个简要复盘,复盘的核心主题主要是围绕着律所对新人律师的期待是什么。复盘的素材包括:我的日常工作记录、组里面对我的评价(这是JH人力资源部要求的环节)以及我和身边关系比较好的前辈的交流。私以为,对于很多工作,一些底层能力是通用的。所以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也欢迎读者UU与我分享你们的一些经验或看法~01两个月实习结束后的组内反馈“工作效率高、沟通能力强、理解能力强,但做事不够耐心细致、细节处理不够。”我个人是蛮喜欢这一评价反馈环节,把双方合作一段时间之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指出来,这样我也更清楚应该从什么地方去改进。而针对我实习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我也和一个合伙人交流了一下,具体问题是:1.
2021年12月26日
其他

法学生职业发展的一百种模式

近期零零碎碎的灵感,最后拼接出一个即将开启的新栏目,叫法学生职业发展的一百种模式。我会陆续访谈一百个法学背景的学生,一百个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并且是我精心“挑选”,“形态各异”的法学生。他们中有人选择出来创业,有人在做法律下沉市场,有人选择跨考其他专业,有人选择在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出国深造······人生只有一种模式吗?只有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吗?一条选择没做好,看着好像失败了其他一切都被否定了吗?“我们不缺小步快跑甚至大步快跑的勤奋,但是却容易失去厚积薄发的耐心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此前,我已经开了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小李认识的丰富且有趣的人,也在这个栏目里悉数更新了我们都曾站在迷惘的人生十字路口、“我也没想到我最后面去了法院”、事情要从今晚吃饭认识了一个享受律师工作乐趣的人说起这些推送。这几篇推送围绕着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做律师、为什么要去法院、如何处理自己在求职阶段的迷茫等话题。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我会不断丰富素材,去和更多丰富有趣的人交流,考察前辈的已经实践走出的职业发展模式。另外,对于已经出现在这个主题里的人,我也会择时对他们进行回访,看看他们到了新的阶段,是否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变化。毕竟人是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当中,我的一位前辈前段实践还跟我说自己正在努力出国,希望能够拿到全奖读美国的法学博士,人生由此又要走向不同的方向。那做这件事的价值在哪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窗口,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人生选择,去理解他所在的行业。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做出的选择及背后的原因,为此刻迷茫的自己提供些许指导。最近有一些我的后辈来跟我交流一些选择上的问题,当被他们问到“我为什么做某事”或者是“我为什么不做某事”的时候,就想到自己去年这个阶段,经常深夜emo去打扰前辈,问的也是后辈现在问我的那些问题。果然是“谁的青春不迷茫”这些人生必经历项既然谁也逃不过,那索性不如勇敢面对。如果当下的自己不够有勇气,那就试着从别人的例子中汲取能量。另外,这一群被访谈的对象里我尽量排除一些自带先天经济优势的人。因为我希望通过文章传递出的是一种心态上的建设,通过个人后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凭借先天优势从一开始就比很多人赢在了起跑线上。我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在整个社会都处在焦虑的状态下,去试图缓解焦虑而不是新增焦虑。
2021年12月5日
其他

我们为什么要挤破脑袋卷进红圈?

某天,和一位前辈在我讨论为什么大家一遍吐槽律所,一边却还在这个队伍里挣扎。因此,本期选取推送将讨论不少法学生为什么要挤破脑袋卷进红圈这一主题。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本期的推送也并不是一味地劝大家去卷红圈,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强的事业心,都能够扛住律师发展的这份压力。以及红圈所是适合非诉人的职业成长路径,诉讼律师或者是想走其他职业发展路径的人,也不一定说是从律所开始。本次的一些分享也只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结合与前辈们的交流整理而成。下次会出一篇推送《为什么“我”选择逃离红圈》,敬请期待~(此处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鉴于笔者相信广泛读者的知识背景积累,因此本文暂不对“红圈”这一概念另作专门解释说明。但考虑到当年以金君方海为代表的红圈排名已有一定年代,我国内资所的格局和业务也时过境迁,所以此处做一个扩大解释,综合律所服务的客户层级、律所报价、律所内部培养体系以及律所薪资等因素,一些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的新晋精品律所也纳入本文的红圈讨论范围中。薪资待遇佳01在部分内资所纷纷宣布应届生起薪3w起时(虽然到底能不能成功兑现、每年发出初级律师的HC又有多少还存疑),法学生进入红圈的诱惑又大了一些。虽然我也有不少同学也在不断吐槽,虽然薪资总包看着不错,但其实时薪算下来真的不高。每每看到此番言论,我都建议去傍个富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性价比最高哈。之前看过一篇推送,叫《文科女在内卷中心》,是能够深刻感受到法律专业在众多文科专业中是相对薪资待遇较好且具有较为明朗的职业发展前景的。被训练出律师的专业思维和塑造良好的职业习惯02律所是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因此作为律师在给客户解答问题之前,势必要先让自己变得专业,才有能力服务他人。而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律师在工作过程中逐渐“被迫”养成的。比如面对一大堆尽调资料时的文件管理能力、给客户出具法律意见书的严谨细致等。在我实习过的两家律所和结合我周围同学分享的其他红圈所实习心得,红圈所内部都会对初年级律师的职业习惯进行专项培训。例如君合新人入职后会有三天完整的培训课程,其中甚至细致到如何记录工作小时,如何对外、对上级发邮件。我之前参加某头部VC的法务实习生面试,面试官认为律所对于刚毕业的法学生而言更像是一所学校,法律人基础打造的专门机构。对于很多企业或是机构,他们所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是要能够上来就解决问题的,但并没有完善的法律人才培养体系,所以招来的应届生如果法律实践经验不足,就只能做一些低门槛高劳动密度的工作。(详情可点击:如果你想知道PEVC法务实习生面试是什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工作底层思维:主动去做事而不是想方设法让自己不需要做哪些事情03这一点是好几位前辈跟我提到的,也在我甲乙方不同视角的实习中会观察到一些。在律所里很难去逃避做一些事情,任务来了就算不会也要尽快学会然后硬着头皮上,慢慢地这种主动完成,并不断努力提高效率地工作思维就渗透进律师地性格里。略微有些不同地是,在公司里面的法律人,在多部门分工的背景下,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和其他部门沟通,试图甩锅,少做一些就少承担一些责任。我的一个律师姐姐曾表示:“她会选择律所,是因为觉得并不能让这种努力让自己不做事,不担责的思维成为自己工作上的底层思维。”大量丰富优质的项目资源04诉讼基于其人员精简、案源多元等特性,优质项目并不拘泥于红圈范畴。但非诉的优质项目几乎都是集中在红圈所以及部分外资所当中。在红圈所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复杂的交易架构,享有业界盛誉的合伙人能够拿到优质项目资源,他们会作为联通监管和客户的第一批探路者,一边多方论证消除监管的疑虑,一边倾听客户需求把商业目的落地,把很多现在不能做成的事情慢慢做成。非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模板化作业。只要一个模式被打通了,形成模板之后其他所只要多找几个能干活的人都能做好(所以看做IPO项目最多的往往并不是红圈所,而是一些大所)。因此,进入红圈优质项目团队的好处之一便是能够有机会成为行业第一单(或者前几单)的参与者。另外,若是要强行上点价值,有机会参与到这些先行示范类别的项目当中,多少会有参与到中国金融发展的意义感(都是底层打工人上什么价值)这部分内容可以看看君合刘大力律师写的《破局》一书。持续稳定地向上成长05我的一位姐姐曾经跟我说过一句很鸡汤但却让我很受用的话:“我知道律师很辛苦,但是你会发现你的每一天都在成长,不断往上走。”正是这种适者生存的强竞争环境,不适应这个行业的人要么出于自身原因或者是外力的“逼迫”下逐渐离开这个赛道。但能够坚持留下来的人,每一年就是一个年级的上升,要选择跳槽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也是越来越宽广。这也是很多前辈建议到,如果要深耕于法律行业(注意这个前提),应届毕业生最好不要直接去到一些公司职能岗,视野面的狭窄可能一开始感受不到,但是问题之后一定会出现。(并不是下一个定论,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我也不排除我有不少小伙伴应届入职的岗位也不错,但是这种更看命)最后,分享两位前辈跟我说的话:“红圈的优势只有当你离开红圈的时候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法务里面也有鄙视链。大家一般都会觉得做过律师的会比没有做过律师的更专业更好。”
2021年11月9日
其他

关于法学生转换金融赛道的几点思考

我身边有不少法学生在试图卷进金融赛道。有卷成功的,也有卷到一半惨淡离场的。突发奇想,写下此文,为各位想要从法学转到金融赛道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思路或是想法。也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理性讨论。01|为什么法学生要转金融赛道?(1)金融行业整体的高薪资令无数法学生趋之若鹜。大量数据表明(我就不专门找数据了,懒),金融行业整体的薪资待遇是相对高于其他行业的。例如在一个IPO项目里面,若成功发行,券商和律所的酬金不在一个量级,可谓是保荐人吃肉,律所喝汤。Ps.此处用的是“整体水平”,切勿用个别情况进行差别比较。毕竟每个行业都有佼佼者。(2)强监管下的金融行业对法学生有巨大的人才需求。基于金融行业的特征(风险性高、传导性强、连带作用明显),政府采取强监管的态度,并频繁出台各种风险预防或化解规则。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该行业对于以规则解读为专长的法律人有了更大的人才需求,需要风险意识高的法学生层层把关。(此处最好补上每年相关岗位的人数招收情况,但是我懒)(3)富集的商业信息助推法学生更容易挖掘到财富密码。金融的一大特征是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因此金融领域里的人每天都在关注各种信息。而基于工作需要获取到的大量商业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样也有利于相关从业人员作出自己的投资判断。(4)部分国资背景的大型金融机构工作稳定性更强。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大型金融机构多为国资背景。国企在常人看来天然带有铁饭碗、工作稳定的特征,而基于这一特性也让人颇为心动。02|金融领域有哪些法学生职业转换选择?金融是个大类,主要包括券商、银行、信托、保险、基金。本文按照这些机构内部通常会设置的部门,分为中后台岗位和前台业务岗位。1.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你觉得实习时间多长比较合适呢?

经常会有师妹来问我:对于一段实习时间多长比较合适的事情,我之前也和一个律师姐姐聊过“对于两份简历,一份是在律所有6个月实习的经历,一份是在两家律所各有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你会优先选择哪一份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偏向于有6个月实习经历的。因为一个实习生如果在一家团队待了六个月,正常情况下他参与的项目会更多,受到的项目锻炼也会更好一些。那这样招来上手也会快一些。”另外,用人单位经常会在JD中写:“实习三个月以上优先考虑”。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上看,设置这一条件的原因是基于招人的时间成本考量。因为要在海量简历中招到一个合适的实习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百忙之中安排面试笔试,一环一环考察。另外也不希望自己培养起来的实习生,对于工作才刚刚有点上手就打算离职。于是,用人单位会设置“实习三个月以上优先考虑”这一条件。但上述是针对用人单位角度的分析,而从求职人的角度来看,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实习的目的是什么?基于目的的不同,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长。大体上看,主要是如下三种目的,为了争取留用、为了对这个岗位有切身的认识以及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目的一:为了争取留用实习转留用是很多律所会采取的招人方式,在具体工作中考核并进一步确定要不要收这个人。那如果我们是为了留用去实习的,首先要问清楚对方考察的时间,比如有些律所是采取“2+2”模式,即先签两个月的实习,觉得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就再签两个月,四个月之后再考核确定能否留用;也有一些单位是需要实习六个月以上才会考虑留用的,也有单位两个月就能发留用offer,当然也有这个实习岗位本身没有留用的情况。所以,情况很多,可以在面试的时候和对方确认一下留用的相关事项,在按照yao求确定自己的实习时长。目的二: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岗位、这个单位只是为了单纯了解这个岗位在做什么,适不适合自己以此为业长期发展。对于这一目的,有机会进去看看,个人认为一个月就差不多了。注意:这种情况是需要好好和用人单位商量的,如果对方本来是希望实习生最少做三个月,但是实习生没做几天就走了,着实有些不负责任。目的三:为了积攒相关经验(刷简历)内卷时代,对于一些好单位的申请,是比较难一蹴而就的。有些用人单位会在JD中要求“有相关经验的优先”(头部券商尤为严重!!!),那这时候就会有人选择先去到同性质的岗位积攒相关经验,再一步步跳到自己最心仪的单位。如果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人建议至少三个月。因为一般来看,三个月起才能对这个团队的主要业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HR也会觉得比较有价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目的并不完全是相互独立的,也存在并行的情况。比如刷简历的同时也是在了解这个岗位,最后也可能意外留用了。但对于目的进行划分是为了协助求职者明确自己的需求,再进一步思考自己实习多久比较合适。看看我周围的同学,短的有在一个团队实习不到两周就跑了,长的也有实习了一年多的。所以对于“实习多久比较合适”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一个固定答案的。答案需要回到求职者本身,思考自己争取这份实习的目的。分析自己在各个阶段的需求,以及和用人单位好好沟通。比如只是大四保研之后或是研一暑假阶段,这时候不着急找具体的留用岗位,那以体验和丰富实习经历为主(可以好好看一下一些JD,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留用名额,他们也会倾向于招这类人);但是到了应届毕业阶段,就需要认真选择,以拿到留用offer为导向。总结实习一个月,个人认为都不算实习,更偏向于见习吧,进来看看这个岗位的大致情况;实习两个月,通常只是大致了解一个团队情况,对于这个岗位有一个初步了解;实习三个月,对于大部分基础性的工作慢慢上手,对于岗位的了解更进一步;实习六个月以上,如果用人单位不给留用就尽快走吧。最后的提示:不同时长的实习要在简历上怎么写?个人建议,三个月以上的实习经历可以写在简历上,如有合理理由(如非个人原因离职的)的两个月实习经历可以写。原因是用人单位在看到求职者有过几段短期实习经历,会对此产生质疑。例如,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快就离职了?是能力问题吗?如果我招了这个人,他会不会没几天就走了?以及实习期过短,也很难有比较好的经历收获,这份经历的能力背书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2021年9月4日
其他

法学生有没有律所、公司法务或者公检法以外的职业发展可能?

有一天,公众号后台有个UU给我留言,问到:“法学生除了律所、公司法务或者是公检法以外,还有其他出路吗?我好像不是那么喜欢法律,我可以转行吗?”首先,给出答案:一定是有。理论上可行,实践中也有不少案例。但本文不是只为了给出一个结论,更多地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法学生除了公检法、律所和公司法务以外,还有哪些职业选择?要怎么做才可以实现这些职业目标?最后分析:真的想清楚要转行了吗?请注意:文中部分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发。也欢迎你给我在后台留言,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分析思路~#01·法学生还有哪些职业发展可能性?传统观点认为,法学生毕业了去公检法、律师或是法务/合规,因为这些领域专业对口。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倾向于招收有法学背景的学生。因为我个人对考公务员没有什么想法,对相关部分了解不多,所以以下主要是不完全列举市场上的一些岗位。(1)法律媒体(2)券商投行部门(3)保险销售(有一种优先需要考虑法学背景的)(4)法律类职业培训人员(例如智合、Acelaw这类的机构)(5)专做法律市场的猎头(6)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团队(7)协助上市公司完成信息披露的机构(例如小多金服、紫顶等)(8)金融基础设施(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如果想了解我可能要专门写一篇来介绍)上述只是我了解、接触到的一部分,实践中肯定但不包括于此。以及这些岗位其实还是没有脱离法学专业,只不过会涉及一些其他领域的内容,我暂且称其为“法学相关职业”。如果是想要完全脱离法学专业,只要不是那么专业、门槛高的行业(例如医生),其实都是有机会的,比如直接去创业、去互联网公司做产品运营。#02·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找到招聘目标工作的招聘JD(全称为“Job
2021年8月30日
其他

作为法学生,我有机会去互联网大厂实习或者应届直接入职工作吗?

去互联网大厂实习或者应届毕业直接进入互联网大厂似乎也成为近两年法学生的首选。吸引大家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扁平化的工作模式、年轻化的工作氛围以及较高的薪资福利待遇等等。注释:一般情况下,法学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法学生”)会申请法务或是合规的岗位。这两个岗位在不同的公司组织架构中,隶属的部门、职责分工也不尽相同,有的合规是定岗产品,所以它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是跟着产品走,即升级涨薪跟职能线是不一样的。但为了简化表达,本文暂时不做深入解释,下文将二者作为一个大类来对待。
2021年8月28日
其他

如果你想知道PEVC法务实习生面试是什么样的?

在八月初小李被关在学校里这篇推送里,我提到最近参加了几场让我颇有收获的面试。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建议大家多去投递简历,多参加一些面试,理由包括但不限于:1.看看自己的简历在市场中受认可的程度有多高。不同类型的都可以尝试,如果常常是石沉大海,也多分析一下原因。2.在面试中锻炼表达能力。这种事情真的是一回生二回熟,抓住每一次实战演练的机会比和同学之间模拟更有效果一些。3.抓住和业界前辈交流的宝贵机会。如果有机会进入二面,和一些业界前辈交流,在他们的提问、交流以及我们反问的环节中去沟通都会有不小的收获。而本篇推送主要也是关注第三点,挑选两个我之前参加的PEVC法务实习生的面试经历来和大家分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删繁就简,像是自我介绍、针对我个人简历提出的问题就不在本文中提及了,因为这些问题要么过于常规缺少专门介绍的必要,或是过于有针对性,可复用的价值不高。同时,为了安全起见,本推送中不会出现任何关于面试官单位及个人的具体信息,主要是凸显行业特点并由此剖析每一个单位的选人侧重点。某PE法务管培生面试(一)面试的流程和特点本场候选人三名同学一起聚在会议室里,先是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一份笔试题。笔试题为三道答题,涉及《民法典》《民法总则》《合同法》《民法通则》《破产法》《九民纪要》等民商法律法规。据HR介绍,面试官是法大民商法专业的博士,因此笔试的试题也主要偏向于考察候选人的专业功底。完成试题之后是一名法务部负责人和HR同时面试我和另外两名候选人。法务部负责人先是浏览我们提交的答卷,然后让我们分组进行讨论,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最后是一些常规的问题,但都是轮流回答,所以可以了解到其他候选人的答案。正常面试下来长达三个小时,应该算是我目前参加得最久的一场面试了。(二)本次面试中一些值得分享的问题1.有没有设想过自己五年之后的生活?2.一周五天都在出差的生活愿不愿意?3.周末两天会怎么安排?(三)面试心得与反思这场面试一大有趣之处就是面试官像老师一样把三道题认真地跟我们三个候选人讲了一遍。循循善诱,耐心仔细,有点回到民法课堂的感觉。记得面试官看到我惨淡的笔试答卷,还有点好奇我是怎么通过法考的?我小小地辩解到:“因为之前实习大多是非诉相关,用到的法律知识其实没有那么多,以及一些新法修改的点我没有及时更新补足,所以就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面试官于是开始跟我苦口婆心地说到:“学法律的人之所以越老越吃香,就是因为我们需要跟进最新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想在这行混得好,这些都是看家本领,是不能轻易丢的。”我一边小鸡啄米式地疯狂点头,一边也在心理默默感慨:如果在非诉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要转回诉讼真的有困难,因为很多知识用的少了真的就忘记得很快(我的法学知识巅峰期真的是法考那年,所以面试争议解决岗位问法考成绩真的是有道理的)。本场面试因为是三位候选人一起参加,所以是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回答和表现情况。面试主要考察的点是针对于专业以外的个人特点及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是介绍了这份工作的特点——需要经常出差,但还是有周末。有一个之前一直在律所做港股IPO项目的同学在回答:“周末两天会怎么安排?”这一问题时,她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周末了,有点不习惯突然有了一大段属于自己的时间要如何度过。如果我有了两天完整的周末,我想我会先好好睡一觉吧。”说完这段话,整场沉默了,面试官感慨:“孩子你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惨。”小李内心:“选择做港股IPO都是勇士!!!”某头部VC法务实习生面试(一)面试的流程和特点一面是和HR的单独视频面试,TA会针对我简历上的和本岗位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重点提问,并针对我的简历问一些比较常规的问题,比如我在xx做的内容,xx岗位主要负责什么之类的。HR在汇集我的初步信息之后会和业务沟通,看业务是否要开启与我的进一步面试。法务部的面试比较有特色,是两名法务要分别一对一与我面试,各半个小时。我同学开玩笑说我相当于赚了5000块钱了诶!(注释:按照律所五年级以上律师的时薪计算出来的价格)(二)本次面试中一些值得分享的问题1.
2021年8月15日
其他

小李被关关关在学校里了!!!

727我结束了在CICC为期三个月的实习731学校基础疫情防控的需要作出了暂停学生外出实习的通知于是,我这个经常以打工人自称的虚假在校生只能安静(只是我自身努力处于安静状态,但是学校的装修工太勤奋,外面一点都不安静!!)地待在这mini的校园里,重回我的校园生活。之前实习的时候,最想要拥有的就是可以让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不是在被迫回应各种各样的需求(我没有说这些需求不好),晚上回到学校、周末就只想安静地躺着。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有静下来好好搞(比如我的公众号和论文)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小李也会花更多时间在给自己充电啦!(撒花)所以这篇文章算是自己这段时间的一个小小记录和从中收获的一个分享~去上自习
2021年8月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聊聊试错与平台选择

看完Legal
2021年7月9日
其他

“我也没想到我最后面去了法院”

小李本周末终于和法官师兄有机会再次见面。虽然从时间上看我们已经快认识四年了,但是真正有机会坐下来好好交流的时刻只是四次。师兄同样是一个有着深刻见识,体验过不同工作类型,曾经有过坚定律师职业目标,现在是北京某基层法院法官助理的优秀前辈。Q1:“师兄你这个周末怎么度过的?”A1:“我的律师室友周末加了一个通宵,而我周末都在睡觉。你说我的工作是躺平了吗?其实这才是工作与生活应该有的秩序,只不过是红圈律师、头部金融投行过卷的生活状态衬托着我们反倒是有些不正常。但是谁才是不正常的,懂的都懂。其实法官已经算是公务员团体里面比较辛苦的了。”Q2:“你当初跟我说你为了之后能在北京留下来而选择了先做公务员。那你现在怎么想呢?”A2:“北京户口是我如果要在北京留下来的必备,但是它并不是我人生发展的必需。如果将来我的另一半要离开这里,那我也是会跟着她一起走,毕竟一些二线城市也会生活得很好,并且有她的地方、有更好生活质量的地方才是更完整的我。”Q3:“师兄,那五年之后你还会选择离开体制吗?”A3:“其实主要是看生活是否所迫。虽然我现在可以有户口了,但是我买不起房啊!如果之后为了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应该还是会进入市场里。但是要进入也没有那么简单。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一是这是两种工作方式,我很难保证几年之后我还能适应那种工作状态和生活节奏;二是我现在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有什么比较好对接的市场上工作岗位。我现在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其实市场需求没有那么大。”以上是和法官师兄这次交流中的一小部分。因为我正处于职业选择期,因此聊天的主题也是紧密扣着“生活状态”“薪资水平”“未来发展”“工作节奏”这几个关键词。简单概括以上的本次聊天内容中的要点以及结合小李之前获取到的一些信息,有以下三点可以分享:1.人并不是只有工作,不要只关注于最卷的行业。每个选择没有优劣对错之分,一切都是个人自己的选择。以及不卷也不意味着躺平。2.我们让自己拥有了选择的自由,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比如师兄拿到了户口,拥有了长期留在北京的自主选择权。但是他却并没有受限于这份自由,并不会说我拥有了这个自主选择权,我就一定要让自己留在这里,如果有需要,依旧可以选择离开。3.考虑职业未来发展的时候,若是规划好了先去体制内再之后往外跳的发展路线,那要思考自己在体制内能够接触到的资源、收获的成长,能否成为未来走出去向企业议价的跳板和筹码;另外就是要考虑自己在工作强度稍小的地方待了几年之后,是否还有勇气、信心、精力去接受市场的挑战。在19年的四月份,那时候我大四考研刚上岸,他贸大研一在读。我俩针对两年硕和三年硕的优势及读研期间的规划还做了一个大致设想。我本是希望在三年的读研期间里出国交换一个学期,但是他却建议我抓住三年制的时间优势,如果想要做律师的话,去不同类型、不同业务种类的团队试一试。没想到,当两年之后我们有时间再次交流,他成为了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会不会成为律师需要不断思考、斟酌的选项。而我也没有按照计划走,出国or去不同的律所实习体验,而是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反复横跳。这是一个看得到开头,但猜不到结尾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按照预期规划去走,一早就预料到我们的未来走势,那还有什么人生的惊喜感呢?end.
2021年6月21日
其他

你这周工作周报写完了吗?

记得三月份写我建立公众号初衷推送的时候,说有机会要聊一聊美团近半年实习给我带来的影响那今天这篇关于工作周报要怎么写的推送,就可以回应这个问题。当然啦,在互联网大厂的实习收获肯定是包括但不限于此的,有时间我再来整体复盘(我好像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在这篇推送里,我将从工作周报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以及要怎么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因为我懒(怎么会有人懒的这么理直气壮,但你能对我怎么样),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做考察网上或者是其他资料中他人的经验,更多的是自己在美团内网上学习到的一些方法论,外加自己多次实践之后形成的一套自己的方法。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同样的,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觉得我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欢迎后台给我留言哦!如果是很好的提议,李姐就斥巨资请你吃辣条!!(包括但不限于此hhh)01|工作周报是什么回顾我过去一年的实习经历,在美团金融法务组的实习是第一份需要我每周写工作周报和工作时间表的实习工作。从行业整体上看,互联网大厂一般都会要求员工在每周结束之后把自己这一周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并且发送给主管,主管会在了解完部门这周工作完成的重难点之后,会再进一步整合发给上级。借此,不仅是员工自身会对这周的工作有一个全局性回顾,上级也会对各个员工个人情况、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有一个全盘性了解。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从最基础的工作周报(原始资料)入手就要好好完成。一份工作周报至少包括以下六方面:(1)这周的工作内容、谁派发的工作(2)工作完成的时间、完成情况以及成果(3)工作过程中的反思(4)下周的重点工作(5)个人的思考、收获和成长(6)对团队工作的一些反馈和建议以上六大部分在逻辑上是呈递进关系的,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如何写好一份好的工作周报”中进一步展开论述。02|为什么要写工作周报可能刚开始写工作周报的时候会有一点点不适应,我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猜测可能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因为需要手动多记录一些东西,有些人会觉得是增加了自己原有的工作量,常常要在百忙之中抽空突击完成(每周五下班前DDL的一部分);二是因为周报最后要交给主管看,提高了自身工作的透明度,如果这周过得很摸鱼,那写起来和发出来都很尴尬;三是因为周报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对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需要有复盘和思考的,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处处都体现了员工的用心程度。但是结合我自己的实践和切身体会,一份好的工作周报还是有诸多好处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一份好的工作周报能够作为员工个人职业成长的记录,作为之后的月总结、半年度总结、年度总结时候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之后对于绩效考核之类的事项也有了更加充实的论据。以我个人为例,我每个月会做一个月度复盘,实习结束之后还做了一个阶段性复盘。如果让我现在去想我去年几月几号做了什么事情,我正常情况下是想不起来的,但是如果我打开相应的记录,就可以快速回忆起来。2.一份好的工作周报能够作为领导和员工沟通对话的路径之一。一方面,员工可以在周报反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的外部协助、项目进展等情况;而领导也能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项目进展,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或是资源;3.一份好的工作周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员工的工作情况。毕竟为了让自己的周报能够好看一点,摸鱼也会摸得更高质量了,不然最后面怎么编?关于这个,等我积攒到了足够的经验,我就来写如何科学、合理摸鱼吧(哈哈哈哈)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析写工作周报的原因时,我强调的都是一份好的工作周报的益处。以下我会结合我既往借鉴的方法和我自己实践的一些反思改进,试着分享如何写好一份工作周报。03|要怎么写好一份工作周报1.记录的时间我的习惯是周一上班就打开模版,然后把之前创建好的模版打开来,把上周未完成、本周需要继续完成的工作悉数安排进去。如果收到一些新的工作项,就随手立即填写进去。在我的电脑里,这个文档是一直都会开着的。等到工作完成之后再整体进行复盘回顾。因为工作周报是对本周工作的记录与复盘,所以工作周报的提交时间一般是周五下班之前。(如果周末要加班就另说)但是如果都是最后来完成,精细度不如遇到一件事就记录一件事。2.工作周报的格式这是我不断改进之后自用的一个工作模版,供大家参考(我也是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在调整)。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根据自己和上级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这个是每周记录表,是以时间为导向的,用来记录我每天的工作事项,其中:(1)“工作”是上文提到的每天在工作上的待完成;(2)“辅助”是一些非工作、但是个人需要完成的流程性工作,比如提报销;(3)“复盘”是一些简单记录,具体的会放在另外一个专门系统建立的项目excel里;(4)“备注”就是字面意思。因为现在的实习只要是用word和excel,所以有些备注我会用“批注”的方式。(建议点开大图看看~)另外,为了更好地对自己完成的每个项目进行复盘,我还用excel建立了一个项目复盘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序号(2)类别(3)项目(4)派出时间(5)完成时间(如果有不同的提交和反馈阶段要相应记录下来)(6)对接人(一般就是派发任务的人)(7)反馈情况(对方的每一次反馈都很重要,都要详细记录)(8)我的反思和改进(9)执行人(是我自己独立完成还是和其他人合作完成)(10)规则依据。这个是主要针对我现在工作的特点。作为底层实习生,我们虽然做的事情可能是比较基础、打辅助,但是最好也要明白相应的规则依据,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那在溯源的过程中,也会提升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全局性理解和对这些规则本身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工作都有对应的规则依据的,有些工作是出于部门的工作习惯,但这也是我们学习一些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去参考借鉴之处。第一个是模版,后面的每一份文件就是每周的相应记录了。不知不觉我的新实习就快两个月了~上文第一部分提到了一份我会在一份工作周报中呈现的内容,但为了提高记录效率和突出内容重点,并不是每一项都需要非常详细地展开,有些只要记录要点,但有些最好能进详细论述。当然,这也要结合自己的阶段性复盘习惯和主管关注的重点进行改进。(1)这周的工作内容、谁派发的工作这部分我是只写要点。因为我团队的姐姐们工作习惯都很好,会在派发任务的时候把项目背景一起抄送给我,所以在呈现表中把相应的邮件标题、日期标注上去就可以了。(2)工作完成的时间、完成情况以及成果很多工作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我会把每个阶段以及每次的反馈都记下来。(3)工作过程中的反思这是我觉得可以进一步详细展开的部分,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复盘流程是:1、回顾预订目标&客观描述目标完成情况2、寻找亮点(可以从目标的制定、过程、结果三方面寻找)3、寻找改进点(方法同上)4、亮点原因分析(注意区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5、改进点原因分析(方法同上)6、经验总结(1)继续做的事情(2)停止做的事情(3)开始做的事情(4)下周的重点工作这部分也只是记录要点,下周的新周报就可以直接把todo项写上去。(5)个人的思考、收获和成长其实和第(3)部分的反思在内容上可能会有不少重合的地方。但是我还是会专列一向,是因为我觉得除了工作中的反思以外,我的这份实习还有其他可以进一步思考成长的地方。比如团队中其他人待人接物中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也期待你能够从每一次的付出中收获更多!(6)对团队工作的一些反馈和建议这是我之前美团实习时候,leader特别喜欢关注的地方。起初我并不知道怎么写,但之后我也逐渐发现这是我和部门其他人沟通反馈的一个良好机制之一。比如我有时候会在这部分写希望姐姐们在收到我的工作成果之后给我更多的反馈和改进意见,让我之后要改进哪些部分。或者是希望对方在派发任务时,能够把相应的背景信息说明一下之类的。我有时候会听到周围的小伙伴在埋怨有时候无用功做的太多、或者是工作过多或是不饱和之类的话,但是“反馈无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去和组内的其他人进行沟通反馈,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结语我记得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写的很水,就把自己每周大概做了什么粗略的写上去。后面发现我的主管是真的认真在看,也会给我积极反馈,所以我也渐渐地把更多的东西呈现上去,也借此形成一个与部门其他人沟通的渠道之一。于是,当我这段实习结束时,我看到自己每一周的记录,也发现自己好像是真的有一点点在提高(感谢我的leader和部门的姐姐们)。
2021年6月20日
其他

事情要从今晚吃饭认识了一个享受律师工作乐趣的人说起

今晚有幸与其交流之后,我总结概括了她选择将律师作为长期发展目标的工作的四个原因:
2021年5月29日
其他

惊!女大学生为找到实习竟然用这种方式?!

1.各种各样的公众号(法律小伙伴、D调魔法学院、青苗法鸣、法律就业、法职网、职得Legal、律盐等等。个人觉得这些公众号发布的实习讯息关于律所的会多一些,但是公司法务这类的机构偏少)
2021年4月22日
其他

欢迎你来听我瞎叨叨

做个人公众号是一个几年前就萌发出来的想法,账号也一早就注册了。但基于个人的惰性以及有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事情要忙(小声说:期间因为一直没运营,还被微信给冻结了hhh),直到2021年的1月,我才发了我在上海的一个vlog(但剪的着实有些草率)。做自己公众号的目的主要有两点:(1)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倒逼自己将一些经历、想法系统地记录下来;此前我也会发一些视频或者是游记,但都散乱在各个平台,看起来并不系统、完整;(2)希望能将做个人公众号能够作为一个契机,借此学习如何管理运营一个公众平台(但我不禁要问就我这点粉丝算啥公众平台???)。我很喜欢那种共同成长的感觉,我希望自己能够把一些经历以及其中的思考记录下来,把其中能够分享、值得分享的东西发在这里。记得之前把考研经验、实习体验发出来,收到师妹的正面反馈时,幸福感真的很强——我的一点点思考能够给别人带来一些启发,可能只有一点点,我也心满意足。最近来了一些新的朋友(感谢.jpg),让我产生了一丝丝的不安(我也不知道这个词用的对不对),想要表达的大概是:因为有一些此前没有联系的朋友的关注,让我觉得应该认真运营对这些朋友好好负责,倒也不能成为一个躺在公众号列表里的僵尸号吧(说得冷冰冰一点点就是保护我的客户留存率hhh)所以我想了一些主题,近期(三个月以内都可以算是近期哦)可能会相继更新(更新速度会视我新实习强度和论文进展情况而定)(1)这段时间投递简历的一个心得反馈以及其中的面试经验(包括我自己的想法以及和同学之间交流之后得到的一些启发)(2)互联网实习给我带来的影响(并不只是聚焦于法学层面啦,其实上次那篇更新也只是我五个多月实习中的一小部分,对不起我这个人就是话多(摊手.jpg(3)三月份的云南旅行记录hhh(4)我的一个自我介绍(严肃脸(我也不知道这个会不会有人感兴趣大致总结一下以上的内容:(1)感谢大家的关注(深鞠躬.jpg(2)欢迎大家在微信后台给我留言!希望大家能够多反馈、多交流、多提需求!祝大家开学愉快呀!有机会我们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长沙哈哈哈只要想见面总有机会!
2021年3月7日
其他

和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在提笔写实习结束的心得体会时,突然想到这个标题——“和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能够有机会到一个氛围很好的部门实习,结识一群有趣的哥哥姐姐;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021年3月5日